钟惠河
【摘要】文本实质上是作者生命情感的符号化形态。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和联系生活经验,体验蕴含在静态的文本中的鲜活生命,从而激活文本,达到生命与文本相互交融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咬文嚼字生活经验 融入情景感情朗读激活文本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29-01
文本实质上是作者生命情感的符号化形态。不仅是读者希望与作者进行生命情感的沟通,作者同样非常希望通过文本向读者传达自己的生命情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情感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必然在文本中巧设许多“活性因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体验、激活这些“因子”,从而唤醒蕴含在静态的文本中的鲜活生命。
一、沉入词语,通过咬文嚼字激活文本
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意思就是说将文中语言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品味解析语句时往往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然后进行感情朗读”这一层面,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理解就不够深刻,更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盘活全文。
如教学《荷花》中“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片段,我抓住“冒”这个关键词,通过比较、想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式的品味,让学生比较用”长、钻、探、伸、露、冲……”等词来替代,无法传达作者所描摹的情景的韵味,使学生产生“顿悟感”。这样,词语背后的“情意”跃然纸上,学生不仅体会到用词的精妙,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语言便有了美感,此时,学生眼前浮现的便是白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美的形态。
二、知人察事,通过生活经验激活文本
生活是教学之源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产生联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护车夫”这一部分时,抓住重点词语“饱经风霜”的教学。我让学生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说说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紧紧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据词造段,给黄包车夫画像。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三、移角换位,通过融入情景激活文本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容易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多地领悟学习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如《拔苗助长》的教学我采用让学生预习后,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其中一个表演片断:
生1:坏了,坏了,禾苗都枯死了!(“我”和儿子一同赶到田头,眼前的情景使“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泪如雨下)
生2:老爸,禾苗是被您拔死的,禾苗的根都松动了,有的断了,有的露出了地面,它们无法再吸取水分、养料了,能不死吗?再说还有烈日的曝晒……
生1:过去“我”守株待兔,庄稼全完了,你们说“我”想不劳而获,只能是一事无成。而今“我”不辞劳苦地干活,可“劳而无获”,难道“我”又错了吗?
生2:老爸,是您又错了。辛勤劳动是对的,但您太性急,方法错了,您没有尊重禾苗的的生长的规律,要勤劳、更要懂科学、讲规律……
生1:你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真是“吃一堑长一智”,今后“我”一定……今后“我”该怎么做呢?
生2:你该勤除草、治虫、施肥,勤奋学习,多读科技书报……
至此,由于学生在表演中已经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便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肤浅模糊走向深刻清晰。
四、再现语态,通过感情朗读激活文本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因此,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激活形象思维的方式很多,如画面的形象展示、媒体的适时运用、言语的及时渲染、学生创造性的想象等等都能成为学生情感生发的催化剂。《荷叶圆圆》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篇优美的童话,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蜻蜓以荷叶为停机坪的喜悦,小水珠以荷叶为床的悠然等等之后,教师随机再一次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张贴片片荷叶,边进行语言渲染:看,圆圆的、绿绿的大荷叶在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就是水小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你现在想对荷叶说什么?可以加上动作,还可以站起来说一说。学生眉飞舞色地说开了:“荷叶,荷叶,你是我的摇篮,躺在你的上面,我可真舒服呀!”“荷叶荷叶,你就是我最好的停机坪,你真了不起。”“荷叶,谢谢你,有了你,我们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了池塘中的一员,对小动物的快乐之情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分别安排各种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融情入景,再现语态,往往能使他们达到情感的升华,激活文本中蕴含的灵性。
文学是心灵与情感的艺术,作家用他的整个身心浇铸成一座艺术的丰碑,用他的全部的情感灌注成一座灵魂的灯塔,读者就必须用整个心灵去触摸它,用真挚情感去体味它,才能让文本焕发出潜在的生命活力。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那样:“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被激发联想到自己的体验,使自己的体验和客体和特征相交织……”在教学中实现了两者的交织,人中有本,本中有人,人本交融,那么人本互动、人本对话的至妙至佳的境界也就真正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