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晓妹
【摘要】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为了让语文学习更有效,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词】有效学习兴趣调控优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73-01
興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让语文学习更有效,更丰富多彩呢?
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成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3、用讲故事作导语。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1、调控课堂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第四,课后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语文的结束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外延、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舞台这个目的。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三七十五法则"进行复习巩固,学生感到学习不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
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多方面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构建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