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26-02
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思想开始转变,以开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
当今地理知识不断的增长和加速变化,地理科学体系不断更新,不断发现真理,也是不断更新真理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种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创新的地理教师,才能有创新的地理教学,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商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现在再也不能把学生以智商贴上“聪明”和“愚笨”的标签。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影响。智商决定一切的观点,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情商是指人的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等各个层面,它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超越、自我驱动能力、自我控制组成。因此,我们就不能以把学生培养为高智商低智能为目的来进行地理教学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愈受挫折愈要勇敢,对自己的未来永远怀抱着期望。
教師在指导各种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习的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能力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凡是情商低的学生,主要表现出缺乏理性认识,意志不坚强,难以控制情感,常常容易冲动、悲观、孤僻,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等。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教师应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辩论者能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倾听者以求同存异的容纳态度,去耐心地听取辩论者的见解,养成理智地坚持己见与尊重事实的行为习惯,以达到“不辩不明,愈辩愈明”的效果,共同提高合作境界。
二、激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将寓言、民谣、音乐、漫画、故事、新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气象观测、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
四、改变影响地理创新能力的教育机制
地理创新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能动反映机能,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创新教育自身的教育优化机制。潜能的训练能唤醒个性自我创新的魅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性的重要特质,通过地理教育实现学生的创新价值。各种地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个性,支持独立创新,探索地理科学的未知部分,这样才能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转轨为“创新教育”,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应该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目前地理教学应克服程式化的教学法,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引疑释难,开拓视野,引进现代先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改革现有的地理教材内容,逐步实现具有创新性的地理教材。目前使用的地理课程教材是经过历年不断改革形成的,由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现在是多纲多本、多元化的教材,但是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实践的内容。因此,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地理创新活动。《全国教育会议决定》中指出:“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创建学生自主性地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此带动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和“育才观”,成为勇于探索创新的“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如何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