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轨道客运组织专业课堂上,采用经验导入、温故导入、案例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课题导入等方法,因势利“导”地做好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产生探究欲望,将学生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导入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25-02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也是极为合适的。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幕戏剧要有一处诱人的引子一样,一堂课也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短短几分钟的教学导入,绝不能小看,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获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对于中等职校的专业课教学,教师如何安排好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如何简洁、明快、巧妙、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城市轨道客运组织》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有了以下的收获和体会。
一、借鉴生活,激发热情
这种导入方式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用常见的素材作为触发点,教师采用提问、讲解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在“车站日常消防设备的运用”这堂课上,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注意到教室旁的铁箱子是什么吗?消防栓是怎么使用?粉末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有不同的功效吗?”学生各抒己见,运用他们已知的生活知识来进一步了解新知识。在“车站平面布局”一课中,教师问:“同学们请你回忆下上学时乘坐地铁的过程,说说你使用的设备设施。”一位学生在描述经历的同时,很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设备设施回答出来,教学气氛热闹起来,从而为下个环节自然过渡。生活经验导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就发生在身边,产生探究欲望。
二、温故知新,承上启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新课导入方式,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做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这种导入方式针对职校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上“客流调查”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复习了客流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来源特征,然后启发学生:“为了深入掌握客流现状和变化规律,就要运用客流调查了解客流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接下来我们学习客流调查的工作内容。”这样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本专业课教学中,车站设计涉及到车站的选址、间距、平面布局及设备设施布局等方面知识,面广而专,是本专业课的教学难点,从职校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实有一定困难。由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紧密,思考思路相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课开始时的复习导入阶段,通过分析、讲评上节课布置的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习题,使学生在复习、回忆、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教学导入为顺利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案例引入,创设情景
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象、视频或者叙述的方式展示包含有教学内容的案例及其情景,然后教师或学生围绕案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来回答问题。
案例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容质疑的,它能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情景的差距,案例的引入能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优选解决方案,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之上。
在《客运组织》的“车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客运服务”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开始阶段相关案例的引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结构性”较差的问题情景,使原本极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下变得生动起来,为学生本节课后续的案例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握好时机,在上课开始时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同时围绕着问题的核心,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在“乘客纠纷处理”一章中,教师播放了一段乘客与站务员打架的新闻视频,学生们看后义愤填膺,教师提问:“我们看看这名站务员有哪些举动使矛盾升级?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化解甚至避免此类冲突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这样的讨论和回答为后续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迫切想知道最终的答案,上课的注意力明显集中起来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构建新课堂》杨永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李兴洲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8月
作者简介:曹晓晴,汉族,1984年10月出生,就职于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助理讲师,担任上海市轨道交通专业教研中心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