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优秀的常态化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在常态化的管理中,使员工遵守制度和履行文化基因成为固化的行为模式,这个组织就会成为自动自发性管理组织,这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和理想状态。但是达到这个状态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往往这个企业在什么都是习惯的前提下,缺少团队活力,员工缺乏进取精神,一味地追求稳定,从而使这个企业缺乏创新性和开拓力,这是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企业按部就班稳定固然重要,但没有活力的企业也会在竞争中落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鲶鱼效应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打破没有活力的稳定习惯性的企业文化和现状,同样需要像渔夫一样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企业引进鲶鱼型人才其实是管理者应该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或措施,去刺激团队的活力,从而激活员工的活力和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鲶鱼效应其实质是经常要给企业和员工一种激励和压力。
一个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员工的收入也很丰厚,往往这时企业的员工就会变成沙丁鱼,不求进取,追求安逸,这时引进鲶鱼和其他激励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阿里巴巴在第一百个员工成为千万富翁时,其CEO马云最害怕的是员工成为沙丁鱼,丧失了进取心,所以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鲶鱼的激励措施,保证了阿里巴巴这个企业的活力。
鲶鱼效应对管理的启示还有一个就是,管理者一定要经常给员工激励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压力,有压力员工才会成长,才会发挥其潜能,要在赛马中相马,其实压力如同鲶鱼效应中的鲶鱼一样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在中国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中,也体现了与鲶鱼效应一样的管理寓义。
压力引发动力,动力激发潜能。不断给组织中的成员施压,就能激发这个团队的活力。企业只要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借鉴。有一次,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两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两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鲶鱼效应”而得意。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鲶鱼效应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领导者或是员工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进鲶鱼其实就是一个企业避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一个激励手段,建立危机意识在企业中非常重要,有了危机意识和居安思危的紧迫感,没有鲶鱼企业也会充满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