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上善”课堂 挖掘师生潜力

2014-07-19 11:24蒲云祥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方式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改革

蒲云祥

摘 要:“上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是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是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多维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是结合着双江小学的地名特征,为打造校园“水”文化之办学理念“上善若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衍化而来,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上善”课堂;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形散神聚;方式方法

一、“上善”课堂模式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上善”课堂是以新教育教学理念为前提,以新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行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努力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多维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上善”课堂模式的名称及解读

“先学后教、形散神聚”的“上善”课堂教学模式,是双江小学因汇聚两江(长江、澎溪)精华而得名,又曾与海军深情结缘,注定与水有着不解的因缘,学校以“水”为载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因校建模,提出打造“先学后教、形散神聚”的“上善”课堂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自学为主”,也就是要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增强教的针对性,提高教的效率。

2.形散神聚

“形”指形式或方法,“神”指内涵或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课型、学段和教学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聚”的体现在课堂上则是收放自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3.“上善”课堂

如果说“先学后教、形散神聚”的教学方法是从课堂教学改革技术层面上做的研究的话,那么,“上善”课堂则是从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方面做的有益的探索。它是结合着双江小学的地名特征,打造校园“水”文化之办学理念——“上善若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衍化而来。其丰富的内涵为:课堂上善思、善言、善学;同伴间善问、善助、善解;生活中善行、善心、善人,学习古代圣人,做“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学问高深、人才高就”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拔尖人才和合格接班人。

三、“上善”课堂模式的背景

1.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

当下,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课改模式层出不穷。远的有江苏省如皋市的“活动导学单”、重庆田家炳中学的“136式”,近的有后叶小学的“心动课堂”,无论是文字叙述式,还是数字表达式,其宗旨都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新。我校博采众长,结合校园“水”文化的打造,因校建模,跳出了纯技术层面的模式建构,由“技术”型向“育人”型上升和拓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了“上善”课堂教学模式。

2.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反思

据调查,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仍然被教师占用,有53.5%的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为25分钟以上,有31.3%的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达35分钟以上,有14.4%的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达40分钟。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记住率为:教师讲授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记住率为5%;学生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记住率为50%;学生教别人这种学习方式,其记住率达到95%以上。“上善”课堂模式即是采用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以“兵”带“兵”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师因为有太多对学生的“不相信”,才导致不放手、不放心,学生进而产生依赖心理,才会有公然的“代替”与包办,才会有不健全的学生人格,才会有“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盛极一时。“上善”课堂模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落实“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学生主体地位理念,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激趣学习与幸福教育相伴学生左右。

3.对学校自身发展的超越

双江小学创办于1917年,是一所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学校。2002年8月,因三峡工程,学校整体搬迁。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学校一班人思前想后,想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做出点成绩。由于传统课堂逐步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病让我们揪心:学生苦学、教师苦教,但课堂效率低下。于是学校带领教师分多批赴云阳后叶、重庆綦江、九龙坡,到宜昌、忠县、开县、万州、江苏等地,拜师学艺,这些学校的经验给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学校决定学、改、超、创,采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强力推行,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动摇,不怀疑,不留死角,不存幻想。努力构建双小师生平等交流、多维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

四、“上善”课堂模式的要求

1.从“无准备”到“有准备”的学习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毫无准备的,即使有准备,也是肤浅的。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还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文化知识内在的结构性和严密性,决定了其在传承中必然是旧知识孕育着新知识,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续。让学生以有准备的状态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展自学,进而实施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做到从“完成”到“交往”的过渡

现在的课堂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这个教学任务也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题,学生不断地完成,课堂教学单调、枯燥、乏味。“上善”课堂是以“交往”为核心的教学互助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师生交往,更有生生交往。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上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知识传授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在教学中如何过好学习生活最重要。

3.落实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魏书生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能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尽量获取知识,只能算“有效”。如果能够“四两拨千斤”,在学习的核心之处加以点拨,这样的教学才称之为“高效”。“上善”课堂既重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达到自我学习。

五、“上善”课堂模式的操作流程

1.导学案的编写

(1)导学案的定义。导学案是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是集教师的“教案”“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达标测评、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导航仪”,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中枢。

(2)编写导学案的要求。①研读课标作指南。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有无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准。②吃透教材打基础。根据学科特点,在导学案中要涵盖本课时训练的知识点,考虑到分配时间内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不宜过难或过简,并体现出知识点训练的螺旋上升层次。③紧扣目标抓落实。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④分层学习重差异。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可以分为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思维拓展等几个模块,也可以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给予优中差生分层练习。⑤学法指导在其中。学习过程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和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疑惑问题、是非问题和偏差问题,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非明确、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⑥编写导学案要以集体备课作保证。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导学案编写的一级管理;初步验审合格后,交给隶属教科室、教导处管辖的学校课改开发中心的三位主任再次验审,作为二级管理;待导学案成熟后,由学校课改验评小组的分管副校长确认签字后交付后勤部门付印,作为三级管理。为了确保编写质量,备课组长要组织集体备课,并提前一周完成导学案的脱稿工作,务必以电子文稿的形式逐层上传到各级负责人,负责胶印工作的人员至少提前1~2天完成印制导学案的任务。

2.班级学习小组建设

(1)什么是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和激励的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学习组织。

(2)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小组。从高效课堂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小组已经成为学校这个鲜活生命体中最活跃的细胞。

(3)怎样开展学习小组建设。①学习小组的建立。首先,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好中差学生交叉搭配)的目的是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小组间学生结构相同、水平相近)的目的为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次,定组长和组员。选取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选组员时要注意成绩和性别的均衡。最后,分派问题学生,落实组内结对,其学习对子可为AA、CC式,师徒对子可为AB、BC式。②小组文化的建设。要结合我校校园“水”文化主题和班级匾额主题以及励志向上的内容做发散式思考,务必多锤炼,出精品。组名:涌泉组或1组;组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歌:《这方的泉水清又纯》;组规:略;组标:飞溅的浪花图案。③小组长的培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对小组长进行上岗前培训,树立“组长”威信,提高其管理组员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指导组长的工作。组长在学习小组中则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发动组员自主学习、组织讨论、指名发言、释疑答惑、局势控制、量化评比。重视“组”和组长的梯队建设,在成熟运作一段时间后,组内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树立全体组员的管理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交流意识和服务意识,互换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④评价、评比双管齐下。在班级小组评比的大框架内,学生可自行制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比细则,量化的数值要小,在0.1~0.5之间,加分与减分并重,学习与其他方面并重,全面反映组员成长的每一个侧面。

3.“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一段:善引(2分钟)

第一步:始善明(2分钟)。开始上课要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质疑提出自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障,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发言,共同制订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段:善学(8+5=13分钟)

第二步:学善思(8分钟)。自学时学生要善于思考。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训练目标。

第三步:兵善助(5分钟)。学生之间要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发挥“兵”带“兵”作用,学困生保证完成基础性的问题,在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掌握较深层的问题。让优生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发展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让全体学生在平等互助的学习交流中,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得到发展。

三段:善为(15+6+4=25分钟)

第四步:引善觉(15分钟)。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要求尽量扩大参与面,把较简单的展示任务交给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展示形式可根据学习内容、目标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各组可在展示过程中就中心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补充、展开讨论或辩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点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步:识善用(6分钟)。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要会运用。通过当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当堂积累和运用。教师应精心设计检测题,做到起点较低、题目典型、题型灵活、题量适中,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评价时可采用师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自评等方式。

第六步:拓善创(4分钟)。拓展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根据学情的需要,教师适度进行应用性拓展训练,使所学新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使教学的效果达到学善渊、业善治、心善美。

教学时间的分配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学科、课型、学段和学生本节课消化落实情况,做适时的调整,时间不超过±3分钟。

4.课后反馈

(1)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检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将逐步推行以下措施。教师反思晨会:周二到周五早上8:00~8:20,以年级语文或数学备课组为单位(星期二、星期四为数学,星期三、星期五为语文),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分管校长和分管主任主讲,也可以是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与教师共研的教学反思,还可以是班级工作的得失分析。提倡教师撰写反思微博、周记等。学生反思夕会:每天下午放学前的20分钟夕会课,学生自行组织,语文、数学任课教师按课表分别参与。学校反思周报:每周一学校都有课改工作反思周报或微博。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合作或轮周完成,并将学校课改动态上传到教科所、教委及相关报刊杂志。

(2)建立并完善教师课改论坛。我校的课改论坛在双周星期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定期举行,采用寓教于乐的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形式。全校教师参与,分成小组,像学生上课一样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办法,或分或聚,两人讨论后便是小组的讨论,每个组派出2~3名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本次论坛的讨论关键词,然后大家集中讨论。这种全员参与、从下而上的论坛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课改中突出的共性问题,让教师体验高效课堂的快乐学习之旅,并搭建教师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催生学校课改研讨文化向纵深发展。

六、“上善”课堂模式的评价策略

1.建立聚焦课堂、评价课堂的机制

学校成立新课改语文、数学验评组,遴选我校业务精湛、态度认真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和备课组长若干名为验评专员,3~6年级实验教师上过关课,不让一个教师掉队。

2.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参加新课改的实验教师,根据完成课改工作量的大小、参加活动的次数、课堂展示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进行定量的专项考核,纳入全员期末综合绩效结果运用中,与评优评先工作挂钩。

3.成绩分析

建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年级教育教学成绩有效性分析及与城区同类别学校的未实验年级的有效性分析。

七、“上善”课堂模式的活动安排及联动机制

一是上申报课:每月每备课组推荐两节课,在双周时段择日安排,全校教师公开听评;二是蹲点推门听课:继续落实行政班子成员蹲点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推门听课活动。班子成员负责蹲点年级的听课活动,要求有听课笔记、有评价和参与教研活动的相关过程记录,并有积极参与新课改晨会反思、晒课、申报课活动的记录。其印证材料纳入期末行政效能考核。

建立健全“实验教师—备课组—课改开发中心(教科室、教导处)—学校验评组—办公室、后勤处”的联动配合机制,配齐相关设备设施,避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局面。

猜你喜欢
方式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改革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