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 教育应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角度诠释教育过程和意义。
关键词: 教育现状 行为实践 评价发展
一、“春天在哪里”
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追求精英教育: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越发显得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常常有老师抱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可测试成绩一出来,试卷上的表现却让人目瞪口呆。“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曾有位辍学生留给了我一封信,信中提到:“走进教室,感受不到丝毫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空旷的原野,很孤单、很无助、很恐惧。”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漠视人生命的需要,淡漠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忽略人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把“人”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太阳一出照四方”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提倡感性教育,这是针对人全面发展、人格完善提出的。在教学实践中,德育不仅是道德的生硬灌输而且是完美人格的培育;智育不仅是知识的单向接受,而且是诗意思维的培育;体育不仅是身躯的单调锻炼,而且是健美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培育。这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互促进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本质的全部丰富的人,培养出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全面的人”。
三、“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
陶行知说过,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进入内心深处。
《小马过河》教导我们,凡事需以身作则,亲身实践,真情体验,才能实现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听取他人的言论。教师除日常教学活动外,还应该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美国哈佛大学工商学院传诵着一句箴言:“明白比智慧更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桥梁。
例如,语文教师在班级中创建一个“尖尖角”园地,开展异彩纷呈的、读书周、名著推荐、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走进书籍描绘的广阔天地之中,体验书籍给予心灵的影响和震撼。
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思想交流活动、社会大调查、现状大发现、诗歌朗诵会、故事大王演讲赛等,让学生走近生活,有感而发,这样的表达会让学生体验到观察带来的心灵洗礼,体验生活的情趣与学生情感带来的心理共鸣,使得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课堂情境中的相关对象上,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进行“品”字形布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将教室四周墙面设置成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天地,教室里设有先进栏、才艺框、图书角、理化园等,努力让班级成为学生心仪的学习场所,使教室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一位哲人做过这样的阐述:给一块地除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深翻、勤锄,而是种满庄稼。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多时候,可能还需要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简单的夸奖,一道充满期待的目光,一种尊重彼此的行动。
学生不单单是知识接受者,更是一棵棵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树。教师要学会赏识、学会尊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识自己,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他们学会赏识他人,用积极的心态赏识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让我们荡起双桨”
不可避免地,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这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与尊重,更是一种超越。而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一种挑战,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支持,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使他们注意自己的优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有效的评价是一门艺术,让“评价”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在科学教育课程方面,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塑造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康的人格。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服务。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而且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特意识。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真情,才能让激情飞扬在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丁刚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