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福
摘 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具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笔者就教学中指导学生勤用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谈体会。
一、以学生自身特点使用学具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便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学生。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
如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学生在数学课上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年级的学生对钟表的种类了解比较多,对钟表的结构了解较少,通过这节课的学具制作,学生对钟表的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对自己制作的学具——钟面,学生倍感珍惜,学习时间的兴趣大大提高。在后面几节课中要求学生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面,以及根据拨出的钟面汇报出时间,由于学生都有自己的钟面,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学生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运用学具
数学的一些新概念往往是旧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在讲新知识之前总是先创设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操作,引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回顾了用割补法推导计算面积公式过程后,提出:你们能用割补法把圆割补成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求出面积吗?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兴奋状态。教师把握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操作,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具的操作,而只是一味地在电脑上操作,让学生饱个眼福,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
三、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具
选择教具、学具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具学具既为学生所喜爱,又能让学生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中为新的数学认知铺路搭桥。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在教具的礼品袋里装进孩子们喜爱的魔方(正方体)、糖果盒(长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等各种立体物品。上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圣诞老人的礼品袋,它能变出很多东西,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吗?”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到礼品袋上,随后我让学生挨个从中掏出各个物品。这时,学生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一个个出现,带给学生一个又一个惊喜,而且具体形象地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逐个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糖果盒(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兴高采烈地摆弄着他们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上下左右仔细翻弄,认真观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的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孩子们最喜爱,最感兴趣而又熟悉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孩子们就能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探索、学习,从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四、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铺垫性操作。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以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及操作技能,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二)引入性操作。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又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云“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总之,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学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有效运用.广西教育,2013(45).
[2]杨玉先.浅谈如何运用学具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新校园(理论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