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探究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与反思

2014-07-18 02:10张爽
新课程·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反思动态探究

张爽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探究;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两句话对教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性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反思的能力。而历史与社会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更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学生蓬勃的生命激情。

一、引导教学——精彩的课堂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课堂导入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而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应当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提出值得探讨,富有趣味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导入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社会课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社会课第二单元第一课《一道难解的题》时,考虑到所学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道难解但又必须有解的难题,虽然学生在其他各科学习对此也有接触,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能会面临学生不会说、不愿说的局面。为此,基于课标和考纲要求,我的教学设定为:通过有效的问题预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但本节课的内容如果纯粹用理性的语言来论证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费力,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为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课堂伊始,我出示了沉痛的记忆——几幅98洪灾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关注,思想产生共鸣,指出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当地人民以及全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这使学生感到震惊,产生了强烈的想知道发生这次洪灾的原因。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解决,并判断哪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起来,说法各一了,所幸,让学生打开教材来找找答案。得出结论:“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加大—围湖垦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洪水灾害”的关系链,直观地展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但也是一道有解的题,即可持续发展,这也为后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由此推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非常重要,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一道难解的题》一课时,对于造成洪灾的原因,教材有介绍,通过导入环节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

三、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师生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成共识,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案例1】我们在学习《从河流的变迁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母亲河”的变迁》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查阅和了解了有关黄河的资料,在导入时,我提供了一段有关黄河的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发现黄河古今面貌的不同,使学生产生探究黄河变化的问题意识。结合教材和各自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进行相互交流,解释黄河变迁的原因,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掌握黄河改道断流和污染的原因,这就需要小组人员进行讨论,提出事实依据,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认识水资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及过度开发对水资源及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护水资源的教育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学习体会,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同时运用探究黄河变迁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探讨我们身边的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从中归纳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增強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实现教科书从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可见,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旅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引领的作用。

【案例2】我们在学习七年级《大州与大洋》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学生很直观地看到海洋占据了71%和陆地占据了29%的事实,引出本课的主题。还有大陆、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展示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概念,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这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和培养,不断地积累经验。所以,本课的重点内容《七大洲和四大洋》图,这是一幅两半球图,在此之前,学生还不曾接触过东西半球的划分,这里直接使用,只是为了说明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此图片的信息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共同合作。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在与其他伙伴紧密的合作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有效互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我们梳理出了以下问题(1)世界上有几个大洲和大洋?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他们的面积大小相同吗?如果不相同,请按大小进行排列?(2)各大洲的分布有何特点?(3)穿越赤道的是哪几大洲?(4)配合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你能找出世界上的最大大陆、最大岛屿、最大半岛吗?(5)你能说出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吗?等等。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合作,我们很顺利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四、科学探究适度拓展,促进生成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历史与社会素养。正如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某种意义上说,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是学不好历史与社会的。强调“以本为本”,只是读教科书,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就不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适度的随机拓展,方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的丰富性。例如,我们在学习了《直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一课后,请学生调查你所居住的地方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上存在哪些矛盾的、不协调的地方,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将知识延伸到课外继续探究,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教学月刊,2006(10)

[3]关文婷.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中学)

猜你喜欢
反思动态探究
国内动态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动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