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松
摘 要:人类的交际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非言语交际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的存在,语用失误在所难免。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原因、及对策进行探析,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文化差异
引言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往往更加注重言语交际,而忽略非言语所传递的信息。其实,非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言语交际,简而言之,指的是除语言行为之外的交际行为,是通过一些“无声语言”,如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服饰、装扮等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语用失误”是指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主要是由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提出来的。他将语用失误大体上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由于非言语交际也是人类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用失误还可以包括第三种类型:非言语语用失误。
一、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及表现
非言语交际可分为四种类型:体态语交际、副语言交际、客体语交际、和环境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广泛存在于这几个方面。以下我们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简要探析一下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体态语语用失误
体态语也称为身势语,主要指用身体动作如手势、身姿、面部表情等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手段。体态语同有声语言一样 ,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交际双方很可能因为运用不合时宜的姿势或者动作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例如,同样是“跺脚”,在中国人的眼中是“生气、发怒、悔恨”的表现,而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不耐烦”;同样是“用食指和大拇指圈成一个圈,其他三个手指伸直的手势”,在中国人眼里是数字“3或0”,而在美国人眼里则表示“OK”。
(二)副语言用语失误
副语言又被称为伴随语言或者类语言,主要指各类非语义的声音,如沉默等。换句话说,副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是指由于对沉默及一些非语义的声音等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中美两国对“沉默”持有不同的态度: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难以启齿或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时候,中国人往往选择沉默作为无声的拒绝;而对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沉默”则被认为是对提问者极大的侮辱,而且也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
(三)客体语语用失误
客体语主要包括人的皮肤的修饰,相貌的装扮,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的装饰等。由于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客体语语用失误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以皮肤为例,在美国人们喜欢沐浴阳光,晒日光浴,并把被晒得黝黑的皮肤看作是健康的标志,而在中国皮肤白皙则是美女的标志之一。另外从人的气味方面来看,美国人很忌讳各种刺激性的气味如汗臭、口臭等,因此美国人喜欢在身上喷一些淡淡的香水之类的东西来调节这些气味,如果我们不注意自身这些气味,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悦与反感,以至于交际的失败。
(四)环境语语用失误
环境语主要包括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等。环境语语用错误主要是指由于对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等处理不当而而引起的语用错误。例如,在时间信息方面,同样是接受邀请去做客,中国人往往会提前到达一会以示礼貌;而美国人往往会迟到一会目的是留给主人充分的准备时间。在空间方面,中国人奉承集体主义,因此在一些人群比较拥挤的场合如公交车上,人们都很习以为常,而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对此却很难理解,也很不适应。
三、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美两国价值观不同、母语的负迁移等,但是归根到底主要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忽视或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异往往会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夸文化交际中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包括文化风俗、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交际规范等,能够较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
四、结语
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注重言语交际,而忽视非言语交际,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只谈体态语,而忽视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其他方面,也是片面的。因此,语言学习者应该充分意识到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充分了解和掌握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从而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获得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冉永平. 语用学: 现象与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