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
【摘 要】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人文性?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先进的理念、明确的目标、扎实的训练、朴实的过程为评价标准。
【关键词】阅读教学 人文性 体现与评价
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观摩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的话,那就是观摩课。观摩课的现场观摩不仅仅是活动结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学校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做课的过程,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目前,各类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提出了一个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人文性,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阅读教学人文性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不仅要懂得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更应该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更好地体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实施教学时,要机动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巧妙教学,并纠正一些不当做法: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
关于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评价,需要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达到如下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综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正在逐步向课改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已经初见成效: 注重并且努力体现人文性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少了。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
更可喜的是,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了语文学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