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超
摘 要: 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性教学,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课堂形式不断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但是在初中英语作业的布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英语作业布置模式比较陈旧,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就会影响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达不到作业布置的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布置模式进行探讨,找到其改革方法,以提高作业整体质量。
关键词: 作业布置 初中英语 教学改革
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提升初中作业的设置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应用科学的英语作业布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使其能够达到巩固英语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初中英语作业布置改革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作业的布置理念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适当预习下节课教师所要涉及的知识。通过这样科学的作业设置,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英语、学习英语。同时可以通过作业增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英语知识的储备量较少,对英语没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和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更好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为他们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科学的英语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初中英语作业布置改革的方法
2.1与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后复习紧密结合
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应该与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后复习紧密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作业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预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在课堂上能够有重点地听讲,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把握程度,提高学生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How was your weekend?”一课堂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有关“weekend”的知识,大胆想象,结合实际生活,并用书面形式描述,从而对该课文有大致了解,为后续该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课后英语作业的布置要能够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比如在布置上述作业时,学生需要完成一篇与“weekend”有关的文章,文章中可涉及之前学过的知识,比如“go shopping”,“food”,“fruit”,“trip”等单词和词组,这样能够增强英语的应用能力,加深对该英语知识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2作业布置要坚持重点、难点相结合
英语教师在布置相关作业时,应该注重重点与难点相结合,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英语作业,让他们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教师只有实现英语作业的多元化组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布置作业,才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学难点是人物对话和电影主题的内容。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知识,了解教学背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有重点地听讲,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与看电影有关的短语和句型,让学生查询意思,大致了解用法,这样能够降低学生课堂上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2.3布置作业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入手
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入手。以往教师过于重视作业的量,忽视了作业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单纯地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没有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够达到课后作业布置的最终目的。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不仅要让学生写作业,更要让学生去“听”、去“读”,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双语书籍,感受外国经典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在观看中学习英语,增强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结语
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订科学的布置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英语作业中找到学习兴趣,加深对英语的认识,为今后的英语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立科.初中英语分层作业的布置与评价初探[J].海外英语,2013(5).
[2]李艳秋.小议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技巧[J].读写算杂志,2011(62).
[3]姜伶俐.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作业布置[J].广西教育,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