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施

2014-07-16 22:00陆燕
考试周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品德课情感思想

陆燕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同样,思想品德课如果没有感情,学生就无法愉快地接受知识。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情感艺术,枯燥乏味地从理论到理论地空洞说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情感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是我关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体会。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认为,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情感教育,《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过的知识经常温习它,不是也很快乐吗?即“寓教于乐”。近代的蔡元培、陈鹤琴、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都极力倡导情感教育,以陈鹤琴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信条最具影响力。

二、情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从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看: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人们也早已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枯“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学生方面形成“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只要用少量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临时突击一下,考个及格并不难。昆山市的思想品德课虽然参加中考,但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和相对较小的分值使它在学校和家长的心目中无法与数学、语文和英语等闭卷考试科目相比。种种因素使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比较低,学生也不重视。

2.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做了明确、恰当的表述,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要求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渗透情感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情感的升华。

3.从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对象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故对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学生消除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畏难心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手段实施情感教学。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1.教师要先入为主,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切情感,然后感染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自己必须有真情、动真情、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中,以真情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用情要真挚,教师如果虚情假意、言行不一致,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反而会使学生发出厌恶之情,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那么教师的情感从何而来?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而来,从热爱自己所教学科而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学科的意义和内容,而且包含思想的情感色彩。只有热爱科学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授的内容好像与学生隔着一堵墙,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担任初一年级五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每一个教案都要重复五遍,讲到最后难免缺乏激情,这时即使原本很好的教学设计也发挥不了任何功效,整个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因此,我要求自己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思想、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尤其要有情感,否则无法使学生对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无法达到深化学生认识的目的。

2.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紧紧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教育。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材的情感因素很多,比如我在讲授初一年级《生命只有一次》这一课时,提到如何报答父母无怨无悔的养育,大多都等自己长大以后,有经济能力了,然后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错误认识,于是我播放了公益广告篇《给妈妈洗脚》,让学生明白其实报答父母也可以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又如教学《感悟成长》这一课时,其涉及青春期独立性和依赖性这一矛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这时大家出现一种错误倾向:开始抱怨父母对自己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显得很烦躁,对父母似乎有很多不满。我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指出父母这样做的真实情感,只是出于关心,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应当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这样就有效实现了整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教学初一年级《适应学校新生活》一课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空洞地讲一些进入中学后的变化,就无法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而且对刚进入中学的他们来说,还没来得及感受变化。因此,我事先拍摄学校各个角落的照片,了解各任课老师所在的办公室及学校医务室、图书馆所在位置等,课堂上展示这些图片,这样学生就有直观的印象,并向学生说明老师也是刚刚熟悉这个新环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一样也在慢慢地摸索,陌生的环境并不可怕,鼓励他们勇敢地适应新环境。这样就能有效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内心感觉,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尽快适应环境,做阳光少年。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情景教学等。比如在教学初一《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由于本课时内容较少,如果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则难免显得枯燥无味。教学过程社会化、生活化是新课程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则课堂知识必须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许多情境,列举了许多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情绪的变化,然后归纳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接着,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说出描写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的成语,深入体会不同的情绪反应,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结品质,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形式,我发现原本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顿时活跃起来。最后,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形式感受情绪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概括知识点,从而既减少枯燥乏味的感觉,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整堂课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脑、人人参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5.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尽量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再花点时间想一想”、“没关系,大胆地回答”等商量式、平等交流方式的语言代替“给你三分钟时间考虑”、“你那样学不行”、“你要这样”等居高临下的语言。平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是课堂的生命,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教育的需要,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用语言创造特定的形象。

以上是我关于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浅显的体会。总之,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因此,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改的大好前提下积极渗透情感教育,以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让教育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猜你喜欢
品德课情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