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210000)
谢赫(生卒年不详),籍贯士履皆不可知。南朝齐画家、评论家。工画人物,尤擅肖像,画迹有《安期先生像》,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著有《古画品录》。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论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这是绘画的原则,绘画的终点。这也是欣赏的原则,欣赏的终点。
所谓“气”都与“生气”相关,既是对于所绘对象的生气、精神的表现得充分与否,又是与画家的主观修养有关。何为“韵”?“格谓品格”“韵谓风神”,可谓一语破的。谢赫合“气”“韵”为一而论画,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发展,除了顾氏重“玄赏”而主于表现人物精神世界,且尤重“点睛”之外;又突破了晋人之主“静”,要使所画人物“懔懔恒如有生气”,所画动物亦如马之“重其神骏”;此外,又要“生气远出”,表现出人物的风神、韵度。
作为“六法”之一的“骨法用笔”,是绘画中的生命力的象征,是“气韵生动”的基础。谢赫的“骨法用笔”含有“用笔”求刻画形象之准确和美,以及具有线条“骨力”之美二义。
“应物象形”谢赫所说,简洁地总结出由客(应物)至主(象其形而形之)的关系,将顾氏分散的、个别的论述,作了简明的连缀和表达。而分散在对各画家的评论中,又可见出按物象面貌本身来表现之意。
再看“随类赋彩”,谢赫的“宫体”画,善画时装美人,当然重彩,各类不同对象,亦必须体现不同色彩。这是画家应重视的技法,所以,作画要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来给予绘画对象布同的色彩,以来展现不同对象的不同形象特征。
顾恺之所说的“临见妙裁”“置陈布势”的构图、布置,其实就是“经营位置”的前身,但谢赫作了更明确的表达,使“经营”更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之意。
“传移模写”,谢赫评刘绍祖时就以之“善于传写”,并云“时人为之语,号曰移画”,但又说:“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不过,作为学习的基本手段,也是可取的。
巴比松画派又名枫丹白露画派,是由于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而得名,这一画派是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的,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的影响。
西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一位法国风景画家。反对程式化艺术,他只画自己看到的自然风景。是巴比松画派的领导者,在他的引导下,巴比松画派开通了印象派之路。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1849年定居巴比松,以描绘农民生活更为著名。这些画作的真实感来自于他本人作为一名农工之子的经历。他的风格简洁、恬淡,与此同时又充满力量,将尊严感和纪念碑式的凝重注入了平凡之中。
让·巴比斯特·卡米耶·柯罗(1796-1875),他以一种天真的诚恳看待周围的一切,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世界。这种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实际上也影响了19世纪后半叶每一位风景画家。1825年,柯罗来到意大利。这次旅行对他余生的画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继而影响了现代风景画发展的整个进程。在意大利,柯罗第一次体会到户外写生的好处。他对光线和色彩微妙变化的忠实描绘为法国风景画树立了新的范例。他认识到意大利画家实地作画的重要性,珍视这种画法所具有的自发性、真实感与大气感。古典主义风景永恒的宁静深深地感染了他,他从内心深处与之相默契,他的意大利风景画就表现出这种深沉、可爱的静谧。
《朗德省农场》是伟大的巴比松风景画派的代表作。这幅由19世纪中叶最著名的风景画家所创作的油画,表现的是被画家比喻为“伊甸园”的法国西南地区。高大的橡树在深蓝色的天空下映出清晰的轮廓,成为了黄昏日照下农场风貌的主体。一条泥土路通往篱笆围绕着的农家庭院,庭院内蹲坐着一条狗,一名男子正在修理马车车轮,身旁是一个正在抬头仰望的孩童,两人身后的女子正在喂牛。右侧,另一名女子正在有着巨大茅草盖顶的谷仓前晾晒衣物。这样的场景不正是生动的反映了乡村生活和自然界的淳朴,看到画作不禁会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和谐的氛围。这与谢赫的“气韵生动”不谋而合,而且,卢梭在解释《朗德省农场》道:“这幅画是经过本人慎重思考的结果,整个研究过程既甜蜜又痛苦,甜蜜的是经历长时间的探索,最终找到了恰当表现个人经历的视觉形式,而痛苦的则是个人严谨的绘画技法与当下快速作画的潮流格格不入”。
卢梭在经过慎重思考下作画,说明在笔法、墨法、各种不同的技法,理解所谓的结构,理解时代性的变化上都经过认真的考虑才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表达他的创作意图。当然,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在材料和工具上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创作思维和表情达意上与六法论中的六法切合。
在以描绘19世纪中叶法国乡村生活与风光见长的巴比松画派中,米勒是核心人物。他总是能把自身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六法论中“气韵生动”既是对于所要描绘的对象的生气、精神的表现是否充分,跟画家的主观修养息息相关。而且,米勒对于场景的描绘总是寄寓更高深的表达思想,我们也能从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场景生动,富有诗意,色彩自然,形象准确,用笔到位,结构舒服,这些不是淋淋尽致的抒发了六法论的思想吗?
又如柯罗的《水边小路》传达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感受,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思考和感受”,他善于运用高级灰,很会勾勒树枝,喜欢用罩染的方式,树叶表达灵动。画面展现的氛围自然舒畅,人物的表达自然,光和色的运用恰到好处。画面整体氛围气韵生动,用笔松散但很到位,很是贴合六法论中的六法。形象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使画面舒适自然。这种对自然界的热爱使他感觉到写生的重要性。与“须知此种神韵,全从朝暮四时,风晴雨雪,云烟变灭间贯想得来”一脉相承。
从谢赫的“六法论”比照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的画作中,能明了的感受到中西方绘画在表达意图上的相似,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运用不同的画材,但是他们在表现画作思想上是如此的切合。不论是比不上风景画的肖像画,还是生活场景画,都气韵生动,笔法自然。画家的自身修养程度,对自然万物的感受程度直接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在描绘对象的选择上,画面的构图形式上,以及所要表达的意图上画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所以,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其最相似的地方就在此。再且,巴比松画派对于写生的重视与中国绘画里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绘画里的六法论和巴比松画派有最关键的相似度,亦可真切地反映在东方、西方这两大绘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