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彭小兰 范彩霞 严雯 郭成明
·康复医疗·
平衡训练对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李华 彭小兰 范彩霞 严雯 郭成明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方法50例眩晕患者, 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按神经科药物治疗, 训练组同时配合平衡功能训练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其运动功能稳定性。结果训练组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的恢复。
眩晕 ;平衡训练;运动功能稳定性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眩晕的性质可分为旋转性、浮动性、移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自觉地面摇晃、倾斜。其特性为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者平衡感觉障碍。本院自2009年起对眩晕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运动平衡训练, 结果对运动功能稳定性和疾病的恢复效果明显提高[1]。
1.1一般资料 眩晕患者50例, 诊断标准:起病急, 2 min内出现眩晕, 同时有下列1项以上表现:①运动障碍;②感觉障碍;③单眼或一侧视野视力缺失;④平衡失调、眼颤、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2]。所有病例均经TCD检测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急性脑梗塞和出血以及眼、耳和颅内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分为两组。按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以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综合措施, 以增加脑组织血流量, 改善脑部的微循环[3]。
1.2.2训练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平衡训练。即通过对各种体位姿势静态、动态平衡能力的训练, 逐步缩小人体支撑面积, 逐步提高身体重心。首先从睁→闭眼训练, 每次15~20 min, 2次/d, 治疗时间为3周。平衡训练有:①坐姿平衡训练:由静→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躯干屈伸、左右倾斜及扭转运动, 将偏离稳定位置的幅度由小到大, 而提高平衡控制能力。包括:a.横向式:患者坐位, 治疗师坐于患者一侧, 诱导其躯干向一侧倾斜。b.纵向式:患者坐位, 治疗师坐于患者前方, 诱导其重心逐步前后移动, 消除其身体前移怕摔倒的心理。②站姿平衡训练:骨盆前→后倾运动, 到单腿站立(静态), 过度在平衡板上立位平衡反应训练;康复师协助完成骨盆前后倾运动并使重心在双腿之间移动, 调整其平衡力。训练时注意骨盆前后倾运动时, 双侧膝关节角度不变;重心移动时, 骨盆运动不得中止。坐→立位转换训练, 可降低凳子的高度以增加难度。③保护性行走训练。在平衡杠内练习向前→后退行走一字步。随后练习突然停步、旋转身体、跨越障碍物、加快步行的速度等, 而提高运动功能稳定性[4]。
1.3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 Barthel指数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对运动功能稳定性进行评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平衡训练组治疗后Berg 平衡功能评分、Bathel 指数评分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平衡训练能显著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erg评分, Barthel指数及Holden 步行分级评测比较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多表现平衡功能障碍。目前国内有关眩晕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康复治疗师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身体旋转、四肢移动、躯干协调训练将步行中的下肢负重、支撑迈步、平衡协调三要素有机进行分解和结合起来, 有效地加强眩晕患者下肢的承重及稳定性, 使患者因承重能力、重心转移困难、运动姿势维持困难所致的失衡状态得到调整和修正, 使重心分布对称, 加强运动功能的稳定性, 而提高平衡能力。促进正常运动平衡模式的建立。本文训练组通过3周循序渐进地平衡训练, 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因此, 平衡训练可以促进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
[1] 粟秀初, 孔繁元, 黄如训.有关眩晕诊断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012): 705-707.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10.
[3] 粟秀初, 孔繁元, 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3, 29(4):314.
[4] 刘汉良.动态姿势图的应用进展.国外医学: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2, 22(4): 153-158.
730050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彭小兰 E-mail:pxl393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