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霞
摘 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融合创新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探索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经过历史检验、扬弃和熔炼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使命。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绚烂多彩的文化。孔子、老子等先哲们对人们的道德价值、道德追求、道德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论述,其优秀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作用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同舟共济的爱国主义精神会燃起救亡图存的火炬,在现代化建设中,爱国主义又会成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②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力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随着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及精力被新科技产品霸占,人与人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即便舍友之间,关系也很淡漠,甚至是漠不关心,这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人多力量大,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团队力量才是无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理解他人,注重集体利益,使大学生在学生阶段就树立起团结互助的观念,有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其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理想人格强调人格的塑造和内化能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强调对使命的自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注重气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岳飞、文天祥等就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代民族精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陶冶并将继续陶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就人生、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富民强必不可少的精神,将继续启发大学生体会人生的真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探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所,良好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激励大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陶冶高尚品质,约束不良习气和行为,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校园活有影响,甚至对其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環境。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兴趣,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学校可以有意识地指导读书协会等协会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可以在周末的讲座中多宣传传统文化;把学校作为平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学生有归属感和参与感;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教师可以介绍相关传统行业的行规,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重大活动和指导事件为契机,以先进人物和模范榜样为典型,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多种传媒手段,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在制定校规、校训时,还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对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队伍建设,改善课程设置。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不能做好,能否取得积极效果,关键也在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学校领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关键。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还没有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使之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了解、学习、领悟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此,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推进课堂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公选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补充作用,鼓励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直接、清晰地认识到乡情、国情、世情,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让大学生开阔视野,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现实中认识自己的价值,确立人生奋斗目标,让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环境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和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增强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地调研、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其实践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优秀品质,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不断丰富校园精神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与教职员工把奉献青春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注释:
①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选集(第三卷),1977:608.
②郭圣铭.历史教育的重大意义.史学史研究,1985(2):2.
本文是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课题项目(编号:ACJYYB2013086):“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