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探索

2014-07-11 02:58丁度坤
职教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校中厂师傅技能

□丁度坤

近年来,随着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传统产业将会转型升级,而新兴的无污染、高科技的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的人才。 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 对全国99 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显示, 我国各地普遍出现了“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 例如,浙江省高级技工大约56 万人,只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7%;辽宁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给辽宁制造业产品整体水平带来了影响, 未来5 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50 万人; 北京市现有企业技术工人101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12%。 因此,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再次重申了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形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4]。

由于招生规模较大,目前各地类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的方式, 一个班的学生数基本在30-40 人之间。班级授课的学校教育法,可以在2-3年的时间周期内, 为培养大批的高职院毕业生,有效缓解我国“技工荒”的现象。但也出现了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与生产情境,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此,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消除学校教育的这种弊端。 在国外(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各自的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当中,分别提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和“新学徒制”[5-8]。

因此,文章在借鉴国外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分析目前国内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以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传统学徒制在高职院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中厂”,探索将传统学徒制融入对应教学课程体系当中,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成效。

一、高职院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缺乏工程体验

高职院校处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理论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技能性知识。 技能型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 例如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程经验、 操作技艺等都属于技能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当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习得的,其形成必须依靠两个方式:一是要靠“师傅”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授;二要靠“徒弟”一步步的模仿,自己去感悟身历其境地去体验,两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由于受到班学生过多,教师往往难以兼顾;有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匮乏;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限制,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工程体验普遍不足,难以建立相应技能性知识。

(二)实际生产实践条件不足

当前国家并未建立出台关于企业接收各院校学生实习的鼓励性政策,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定岗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主要动力是为招聘实用人才,以解决企业用工之急。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前5 学期学生一般是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接触工程实际机会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 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也由于不适应岗位需求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三)未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目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各学校纷纷想法设法聘请企业生产一线有经验的师傅给学生授课, 但这些企业师傅往往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而理论、教学功底不足,有些甚至难以与学生沟通, 使得一些技能性的东西玩玩没法让学生理解、掌握,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未能有效建立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院校对学生最终的评价考核方式、指标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即使是实操型的考核,其评价指标也往往与工厂生产的实际评价指标脱节,未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9-12]。

二、现代学徒制体制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通过深入本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根据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需求,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能够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以及销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围绕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工程的调研,与校内工厂进行合作,共同分析确定机电工程师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归纳相关行动领域,对原先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了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及最后的实践课程组成,如表1 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及实践课三大部分,基础平台课主要开设学生开展后期专业课学习所必须的工具课、以及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课程, 校内专职教师进行授课,集中于1-2 学期进行。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授课, 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及技能水平,以各自对应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地点设在“校中厂”,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由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师傅共同授课为主,其中工程项目所涉及的理论部分由校内老师负责讲授,项目实操部分由企业师傅负责传授,最终的实操考核标准按照企业产品质量要求进行评估。实践课程包括定岗实习及最终的毕业设计两大部分,定岗实习由企业师傅指导为主,毕业设计由校内专职老师负责,着力检验学生两年多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表1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表

三、基于“校中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工程、评价)

在对本地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提炼确定针对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如表1所示。

核心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 “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以已建成的“校中厂”为依托,基于工厂的主打产品:机器人给汤机及四、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调试项目,开发对应的工作过程项目,“校企合作”,共同授课,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具体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现代学徒制”项目教学流程

共建“校中厂”的合作单位是一家专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公司,其主打的产品有三自由度给汤机机器人、四/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基于该公司的实际工作任务,开发相应的具体工作任务(即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调试)。

以其中的三自由度给汤机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为例, 该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铸造、注塑行业,用于将融化的金属或塑料熔液浇注入对于的模具当中。该机器人的理论部分涉及到变频调速、电机学、传感检测、PLC 编程、人机交互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关的授课教师可针对给汤机机器人安装与调试任务所必须的这些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课程的讲授,这部分课程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完成。

完成对应的理论课程讲授后,任课老师可安排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实操),实操部分在本校的教学设备上完成,以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完成对应项目的必备理论知识。

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有经验师傅进行手把手示范,最终由学生进行工作任务的体验,最终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可出货,不合格的产品返回,仍由原学生完成。 最终项目的评价指标完全按照企业的产品质量指标进行,如表2 所示。

表2 项目实施评价指标

采用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企业、学校都易于达成双赢。首先,企业能够得到学校提供的校内生产场地,节约生产成本,且能得到一大批生产的学徒工,缓解企业“招人难”问题,又能为企业积累未来的潜在员工,节省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引厂入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资源,易于实施技术攻关,提升其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而激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学校方面, 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实施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又能借助企业生产设备,节约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

四、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一)学生的工程体验感普遍增强

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是工程经验的重要载体。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每个学生同时“在校生”和“学徒工”的双重身份。工厂既是生产的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课堂。 学生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能与实际现场保持 “零距离”接触,获得一种工程体验。另一方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由师傅直接将工程性的知识直接呈现给了学生,使徒弟从真实的工作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且教学实施的是小范围教学,学生可以反复训练,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非常方便, 指导师傅能够直接掌握每个徒弟的学习状况,易于进行个别指导,提高学习成效。

(二)顶岗实习成效增强

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其校企合作是全方位,从一开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乃至最终是教学项目的实施及评价,都有企业师傅的参与。 指导师傅可以参与相关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主讲一门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学生技能培养,凸显学生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践技能、顶岗技能的梯级技能训练,在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授方式进行训练,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变企业的生产车间为课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企业的师傅亲自指导,最终的工作任务完全情况,也是完全遵照企业产品的相关标准指标进行验证,在培养学生技能、获得工程经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相关的工程、职业素养,提升了其对企业工程文化的认同度。 实践证明,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工程类知识有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应的工程经验,在各类注重学生整体工程素养的技能竞赛(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中屡获佳绩。

(四)促进了“校企合作”

在“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的师傅同时也是授课老师, 不断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强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实力。 通过将教室搬到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充分利用车间设备,拓展了教学空间,降低了办学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起他们对工作的更高热情。 作为顶岗实习企业,学生能够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做好后期的人员储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劳动力问题,真正达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12):38-44.

[2]鲁婉玉. 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1-21.

[3]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13(16):24-26.

[4]石品德,石搏,杨早娥.基于高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84-86.

[5]祝伟.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5-52.

[6]黄忠强. 发达国家学徒制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1(24):94-96.

[7]蔡泽寰.借鉴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培养高技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4(5):62-66.

[8]孙晓燕.试论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J].职教论坛, 2008(2):23-25.

[9]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 19-22.

[10]闫鲁超.浅析我国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87-88.

[11]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1-24.

[12]谢宏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现代学徒制发展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3):97-99.

猜你喜欢
校中厂师傅技能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拼技能,享丰收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产学研融合之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