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然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2.辽宁医学院 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121001)
“失语症”一词本是医学用语,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而“中国文化失语”则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具有很好的基础英语水平的博士和青年学者,一旦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语境,却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逊于用汉语交流时表现出的文化素养。
而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经常能发现,即使是回答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这一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却不能根据实际说出“包子”、“豆浆和油条”等日常最为熟悉的中式早餐的英语名称,只好或是脱离实际地给出“sandwich”、“bread and milk”等西式早餐的回答,或是用中式早餐的汉语发音含混地一带而过,引起其他学生一阵会意的笑声。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英语是我国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国人对英语的重视也是显而易见——能否掌握英语已成为选拔人才和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最普遍的教育考核和人才选拔方式。在高考、考研、考博时,英语都是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毕业之后的应聘、职称晋升等也都要通过英语这道 “槛”。这些考试关乎每个人的人生重要选择和机遇,而英语在这些考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得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潮愈演愈烈。相比之下,汉语和中国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也导致了全社会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忽视和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意识的淡薄。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语言,而是作为世界通用语,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英语学习者虽然认识到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却对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缺乏正确的认识,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弱,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英语学习者尽管学习英语热情很高,却往往误以为跨文化交际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作为一般的英语学习者,除了通过各种考试外,能够根据需要读懂一些英语资料或是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就足够了。实际上,交通和通信方式的改善,已使跨文化交际的范围和频率大大增加:对外贸易等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已是很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工作语言;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已不再是“西洋景儿”;中国人出国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网络的普及使中外远距离日常交往成为可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并了解中国。可以说,每个人都可能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则常常造成有话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我国,外语教学指的主要就是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教学,更要注重文化教学,这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的普遍共识。然而,目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只侧重于目的语文化,即西方文化或英美文化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存在。我国英语教材中普遍存在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微乎其微的文化失衡现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很少会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认为中国文化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特意加入中国文化。外语教材和教师的这种导向使中国学生进一步忽视了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由“习以为常”到“视而不见”,也导致学生不注意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以至于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的出现正是长期以来教育制度和外语教学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忽视以及外语学习者自身跨文化意识较弱所导致的。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则很难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同样会遭到严重阻碍。
1)在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方面提高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地位。鉴于目前考试仍是教育考核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人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仍然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因而在各层次考试中,如高考、考研等,加大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考察力度和所占的分值比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号召全社会重视汉语及中国文化,鼓励人们注重中国文化的积淀。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话可说,这是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基础。否则,即使空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也将面临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
2)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式瞬息万变,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英美文化知识贮备是理解的基础,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则是表达我们自身思想的关键,双方文化地位平等才能形成双向的交流。缺乏中国文化表达的跨文化交际将成为英美文化的单方面传播甚至是文化入侵。
3)转变外语教育观念,消除片面的文化观,培养平等的文化态度。首先应加强外语教材建设,适当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注重文化平衡。其次要提高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加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拥有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平等的文化态度的同时,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恰当地导入中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学生单方面、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鉴别力,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是沟通的桥梁,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由于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持续的“外语热”体现出国人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与世界交往的迫切心态。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英语教育者、学习者和使用者,英语是我们了解世界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消除“中国文化失语”势在必行,需要每一个人重视我们的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母语文化的积淀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1]百度百科.失语症[EB/OL].(2014-03-13)[2014-3-15]http://baike.baidu.com/view/144210.htm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外语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5]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5).
[6]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11).
[7]王和平.论母语教育及其文化的价值与建设[J].教育学报,2007(3).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赵岩.本土文化缺失导致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