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均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一提法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各界也掀起开展人文关怀的高潮。虽然人文关怀一词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却早已有之,我们从中外优秀文化传统中都能探寻到其内涵。亦只有从本源出发探寻人文关怀的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践行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内涵;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22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宫秀琪(1988—),女,山西阳泉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词近几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词语,各行各业都追求对人的关爱与尊重,这正是对党的十七大及十八大报告中倡导人文关怀的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人文关怀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之后,而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强调又使得这一理念被更加重视。虽然人文关怀这些年出现得频率极高,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内涵日渐丰富,但是这一词追根溯源很早就有,所以对于人文关怀一词的界定,我们仍需要探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
学术界现在普遍使用的“人文关怀”一词,就其起源来说,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论述。在古代中国,人文关怀与现代不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词语,其是被分开使用的,即“人文” 、“关怀”。“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籍《周易》里,《周易. 贲辞 》中有“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已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1〕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天文指自然,人文是指人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其中先进的价值观念及规范等,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 “关怀”一词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在意、操心。如唐代张鷟《游仙窟》:“虽复赠兰解佩,未甚关怀;合卺横陈,何曾惬意!”〔2〕《宋书·孔觊传》中有:“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等1。〔3〕而现代,我们所理解的关怀就是对人的关心与爱护。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文”、“关怀”二者的理解,而将二者合二为一时,又具有了更深层次更广泛并更丰富的内涵。
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语(humannus),本意是“人性、人情、万物之灵。”〔4〕而人文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希望文明,其旨在凸显人性的高贵,注重德性,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肯定人的价值,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对关怀一词的理解被大众普遍认可接受的是美国著名关怀理论代表尼尔·诺丁斯的观点,其认为每个人在各个成长阶段都需要获得来自他人、社会的尊重与关爱,这是个人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人文关怀一词涵义的追溯,可以进一步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为准确界定人文关怀提供一定的依据。目前学术界对人文关怀的内涵没有太大的争论,其基本含义不言而喻,但是也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笔者更加认同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是一种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而人文精神是指对于人的观照,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命运境况以及人类发展、出入于终极指向的观照。”人文关怀是对人文精神践行的途径。”〔5〕因此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生存中各种需要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状况,对人性及人的尊严给予肯定,追求人精神、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并提升人的生存意义。这是一种对人真正的关怀,从“人”的内在需要的角度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实践活动。
二、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根植于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核心,注重人的地位与作用正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体现。中国典籍中,就已把“人”认为是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而所谓人贵就是在弘扬人的价值,这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人文关怀相呼应。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特色的当属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对人本身的尊重与关心亦是今天大众评价极高并极力追捧的“儒学热”的根源所在。在儒家的众多学者看来,“人生不能无群”,儒家教育思想的本质是遵循社会本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仁”的思想的体现。这种“仁”的思想我们现在亦理解为爱人,把人看做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把爱人作为为人基本的态度与准则。这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现在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与永恒价值。
对人性的探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精神的又一个诠释。在继承发扬孔子爱人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論。《告子》上记载:“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7〕在孟子看来,人之性是人内在具有的品质,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人。他的这一理论让我们看到了人自身具有的价值,虽然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却成为人们修养德性、始终向善的理论依据,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
2.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精神不仅在中华文化中有渊源,在西方,我们同样可以有所借鉴。人文主义一词虽然出现很晚,但其思想早在古希腊就开始孕育。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开辟了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
古希腊民族具有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精神,那些哲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囊括一切的学问,而哲学本身就是由“爱“与“智”组成,所以曾经又把哲学称之为爱智慧。爱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理念,是人文主义的内在本源,而智又是人人发展必备的素质,这是人文主义对人关怀的目标。古希腊思想以人为中心,确立了人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地位:如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提出 “人的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着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这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哲学思想〔8〕,之后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又一次强调,他倡导追求理性与人生的真谛。如果说普罗塔戈拉思想中人是感性的个体,那么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人已经成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这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一大飞跃。
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在曲折发展过程中逐步达到巅峰。中世纪的欧洲,一切都笼罩在神学的禁锢之中,人是神的附属物,受其统治,这对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给予致命一击。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力图冲破神学统治,恢复人的地位。随着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统治的束缚,学者们纷纷冲破思想禁锢,把人彻底解救出来,人文主义随之盛行,并达到了高峰。他们倡导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宣扬个性解放。因此,文艺复兴被称作是“人被发现的时代”,沉睡千年的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复苏”,并把人文主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
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从古希腊萌芽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中以人为中心,对人的肯定与尊重,对人文关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党的很多执政理念与方针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因此人文关怀也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追寻到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学说就是在对人进行分析研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做的深层剖析与思考,至始至终都蕴含中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
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显而易见,马克思超越了前人所定义的抽象人性论,转而从实际活动的角度去定义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来看,现实社会中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即人不单是具有自身生理特征的个体,亦是生活于人与人这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有感情、有精神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是人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始推动力。因此,关心人就要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这一思想与我们人文关怀理念中要求从人的客观需要出发,真正關心人相吻合。
个人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每个个体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强调发展的广泛性,充分发展是指发展的程度,全面发展中一定意义上包含自由与充分发展。个人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0〕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又取决于从每个不同个体的不同个性,遵循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确定每个人不同的发展道路。所以,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个性差异,把人从统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有得以施展的机会与平台,才会实现充分全面的发展。这与人文关怀的本意相符,满足人的本质需要,尊重个性。
综上,人文关怀的提出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更是中西方文化中精髓的概括总结,我们能从其中探寻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理论支撑的探寻,又为我们倡导践行人文关怀夯实了基础。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断践行人文关怀。他曾在国土资源部调研机关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指出: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深入了解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机关。此外,中国梦这一重要思想与执政理念的提出也是对人文关怀的又一诠释。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梦。因此归根到底这个梦是人民的梦,为人民谋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梦的弘扬正是从人的角度促发展,注重人文关怀的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157.
〔2〕 张鷟(唐).游仙窟〔O〕.
〔3〕 宋书.孔觊传〔O〕.
〔4〕 马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5〕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4。
〔6〕 孔颖达.尚书正义(第十一卷).泰誓上.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0.
〔7〕 告子(上)〔O〕
〔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