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涛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显著增强。”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的实验表明:没有装配活动任务组回忆出图形,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而有装配任务组回忆出的图形,画得比较正确。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巩固练习,开展评价活动。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适时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学生分粉笔:有6支粉笔,每3支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很容易得出答案是2。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支粉笔,还是要求每3支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盒子?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支粉笔。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支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支,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支,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1支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立即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定要学好数学。
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概念的形成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尤其学习起始概念,更要靠亲身感受。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实在的材料,结合活动情境、生活情境进行具体到一般特征的分类,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制作活动温度计、活动海洋图(潜艇活动)等学具。上课时让学生操作,理解零度、海平面作为基点的含义,理解零度以下温度是零度以上温度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海平面以上是海平面以下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明确的正负数概念。这样操作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逐步舍弃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极其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实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可见,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操作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并问:“还有别的折法吗?”学生自己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问:“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果恰好和那个同学的说法一样。这种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操作教学法”,既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地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需要及时巩固,这样才能防止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知识的巩固是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避免单调地重复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状态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运用学具进行巩固练习,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例如,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在练习时先让学生拿出8朵花,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看每份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平均分的方法,又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接着让学生拿出12朵花,要求任意分成若干等份,看每份是多少,并列出算式。这样使学生在单纯模仿的基础上,发展成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模仿,为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练习的形式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较长一段时间,但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这与学具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五、开展评价活动
学具的合理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更是为了启迪和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学生操作过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价活动,让学生对照操作规则,反思操作目标的达成度,实现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避免单纯的为操作而操作。
对操作方法加以评价,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明确合理的操作方法,积累操作活动的有益经验。对操作过程展开评价,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应及时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回顾。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再思考,可以对操作步骤、方法和顺序重新审视,理解操作背后思维的逻辑性及操作规则的合理性。对操作结果展开评价,由于个体学习状态和能力的差异,学生操作的结果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操作熟练很快完成,有的学生动作较慢未能完成。有的操作结果能够说明问题,有的则比较勉强。通过对操作结果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提高操作过程的效率,获得理想的操作结果。
总之,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