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烈灏
《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显然,语文学科应该成为渗透和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渠道。若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自觉地、有机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则必定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下面呈现的是笔者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颇为精彩的一笔。
一、挖掘教材,捕捉点滴灵光,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之权利与责任。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涉及生命教育的资源,有的是整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是渗透在一般课文中,有的则散落在各个语文园地中。一般对于以生命教育主题的课文组,大家都会重点讲授;而渗透在一般课文中和散落在各个语文园地中的一些的教育资源则容易被忽视。其实,教材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及精神体系。课文的选取和园地内容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园地的内容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只要我们能深挖文本资源,就能捕捉到点点滴滴闪烁着生命光芒的教育素材,用好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领悟生命。
例如,教学《触摸春天》时,在指导学生陪同作者亲历了盲童安静触摸春天的全程之后,教师抓住“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一句揭示了主题,并巧妙地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权利。
师:课文中指谁有生活的权利,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呢?
生:课文中指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安静吗?
生:不。
师:那是——
生1:每一个人。生2:我们中国的13亿多人。生3: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师:谁仅仅是指人吗?
生:不仅指人。
师:那还可以是——
生1:蝴蝶。生2:是小鸟。生3:小草。生4:是指一切生命。
师:不错,是指所有人,所有生命。世上的每一个生物都有生活的权力,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善良的你将如何对待生命呢?
生1:珍惜生命。生2:热爱我们的生命。生3:过好我们的生活。生4:善待身边的生命。
课堂上生命的灵光闪现,教师善于发现文本中的有效资源,紧扣生命主题,从点滴入手,有效延伸,把生命的内涵引向纵深,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权利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润物无声,在交流中有机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创造生成机会,情境中体味生命意义,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创造生命的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师:故事的起因什么?生:由于敌机的轰炸,一个小姑娘受伤了,流了很多血,生命危在旦夕。师:读出描写小姑娘伤势严重的句子来。生齐读: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带着救护用品迅速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伤势严重?生: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师: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大家想说些什么吗?生:她很可怜……她不应该死去……得想个办法救救她……师: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抢救这个小女孩呢?大家讨论讨论。生:必须先输血。师追问:你从哪里知道,为什么?生1:我从“如果……就……”这组关联词语知道,因为不抢救,她就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所以想抢救她必先输血。生2:我从下文“迫在眉睫”一词知道的,因为它形容了输血是一刻也不能等了。生3:对于抢救小姑娘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人给她输血。师:此时此刻“血”对于小姑娘来说就是……(要求学生作补充)生4:就是生命。生5:是希望。生6:谁给她输血就是给她第二次生命。师:那么大家说该不该救她,假如当时你就在他的身边你愿不愿意给她输血呢?愿意的请站起来。几乎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师激动地说: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为我们的生命创造价值,延续他人的生命,就等于铸就了自己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极力煽情,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主动感悟情景,体会人物的处境,移情入境,情感自然内化,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三、品读励志名言,激励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在自我激励中实现超越。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与成长相结合,在生活中学德育,在成长中学德育。生活每一天都在变化,经历的变化必将引起思想的变化,成长路上我们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跌倒,面对不同变故,我们自然产生兴奋、快乐、激动、伤心、忧愁、挫折等心理体验。及时倾听心灵发出的声音,积极调整,使自己的心境和谐,心态平和,是快乐幸福的关键。尤其是当学生面对挫折时,更应该及时对其心理加以调整,利用名言加以激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笔者所带班中有一学生因父母离婚,只好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暴躁,生活也没有规律,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佳。此时,恰逢上到五年级下册最后一组日积月累——名言。教师先让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组名言,当读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老师发现他的眼睛亮亮的,似乎发现了什么新东西,读得也特别起劲。“请多读几遍,体会这些名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说。此时他一遍遍地读着这四句名言,后来干脆就读普希金的那一句,读得很响亮,甚至嘴角露出微笑。自读理解后,老师问:你们都说说你们的理解。同学们都说开了,可是他默不吭声。同学们交流过后,师再问:如果让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你会选择哪一句?他立即就举手了,自信地说:老师,同学们,我选择的是普希金的这句名言,因为它让我懂得了面对挫折、面对不幸,我们不能悲伤,也不用悲伤,因为逆境总会过去,美好的日子总会到来。每当我读到它时,就会心情舒畅,充满激情。我会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话音刚落,班里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在朗读感悟之中,获取了精神的力量,或许普希金的这一句话会改变他的一生,会调和他心灵的矛盾,和谐他的生命。正是文化有着这样的力量,课堂才能不时地焕发出生命的光芒。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文道合一”的重任,只要大家能够根据语文学科实际,充分挖掘文本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那么必将让生命的光芒闪烁于语文课堂,让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学科,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实施德育的主阵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