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马瑞:从无名小卒到诗歌才子的蜕变

2014-07-08 08:42甘岱侠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悉尼大学早期

摘 要:莱斯•马瑞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诗人,以传统诗歌创作闻名于世。其诗歌创作之路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文章以莱斯•马瑞在悉尼大学求学为背景,详细分析马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学子成长为一名诗歌才子的经历,探讨了莱斯•马瑞早期诗歌创作特点的背景与形成,从而为展开对其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莱斯•马瑞;悉尼大学;诗歌创作;早期

引言:莱斯•马瑞是澳大利亚著名诗人、诗歌选集的编者,极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在40余年的诗歌和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近30卷诗歌集,两部小说和一些散文集。他的诗歌曾获得包括T.S艾略特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马瑞在传统诗歌创作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的诗歌以描写乡村风土为主。诗歌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在很大程度上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大学求学的艰难决定了其诗歌创作方向和意识,他常将这些现实生活融入诗歌创作中,去体会,去挖掘,去发挥以此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从而形成自己诗歌中独有的行为和风格。

大学生活及其早期诗歌创作

马瑞真正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并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诗人,应该是在悉尼大学求学期间。在这里他遇到了其他一些诗人和作家,如:杰弗里•莱曼,莱克斯•班宁,罗伯特•埃利斯和克莱夫•詹姆斯。在他们的引导和帮助下,马瑞培养着许多现代语言的兴趣,也正是这一点使他能够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名专业翻译家。

1957年在联邦奖学金的资助下马瑞进入悉尼大学文学院。在此之前,他的身份证明他与下层社会尤其与乡下的穷人是一样的。直到进入大学,他才第一次接触到 “中产阶级”。他的社交能力很快赢得了大家的认同,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对他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力的是比马瑞小两岁的杰弗里•莱曼,一位有着工人阶级家庭背景、喜欢写诗的男生。他14岁开始写诗,15岁考取悉尼大学,他自信、热情、专注自我。他比马瑞读过更多的当代诗歌,因此他对马瑞早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马瑞非常感激莱曼,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他钦佩莱曼温文尔雅、精通诗歌, 两人最终成了亲密的朋友。当时莱曼在悉尼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后来他成了一名著名的诗人。很快莱曼和马瑞就成了悉尼大学各大校报编辑部的常客,为诸多报刊和杂志撰写诗歌。

与此同时马瑞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不愿意听课,而是一头扎进图书馆汲取着语言的营养和文字的魅力。他的进步很快,并能将Lorca的几篇西班牙语的精品诗歌翻译成英文;他还翻译意大利诗歌。他的另外一个兴趣就是电影。他将大把的时间花在阅读和电影上,结果期末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联邦奖学金被取消。大学求学之路陷入困境。

1958年新学年开学,马瑞再次回到悉尼大学,没有奖学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父亲寄来的每星期5英镑的的生活费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交不起房租,吃不饱饭,他常常靠朋友们的施舍度日。这时,莱曼带他拜见了莱克斯•班宁---一位马瑞非常敬重的诗人,正是这位诗人打开了马瑞步入诗歌创作殿堂之门。这位诗人对马瑞小诗中肯的意见和批评对马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马瑞除了专心诗歌创作外,也用功学习大学专业课程,1958年底他通过了3门课程考试,并再次取得奖学金。1959年底,莎士比亚生日之际,他在悉尼大学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歌“Property”。

毫无疑问,杰弗里•莱曼也是马瑞诗歌创作之路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建议马瑞去尝试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创作描写农场和乡村生活的诗歌。马瑞手头就有许多现成的素材,可谓是轻而易举之事。1959年7月马瑞的一首表现乡村主题的小诗 “The English”和一部短篇小说“1943”得以发表。小说描写了一个值得同情又善解人意的农场小男孩与一位曾杀人无数又神经质的老兵的故事。小说的背景和素材直接取自于马瑞童年的农场生活经历以及他儿时对战争书籍的喜爱。1959年悉尼大学Hermes杂志刊登了马瑞的另一部小说“Red Cedar”,书中描写了其父塞西尔在马瑞爷爷的掌控中所遭受的种种刁难和虐待。这两部小说真实地描绘出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对成年人世界的残酷现实的发现和认知,而这对于刚21岁的马瑞来说似乎有点太早了点。

很快马瑞在“the Trainee, 1914”中融入了更多的童年乡村生活背景。克莱夫•詹姆斯认为,马瑞对澳大利亚自然景观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他本人乃至澳大利亚文学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次飞跃,这也正是马瑞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澳大利亚文化精髓之所在。这一飞跃奠定了马瑞的诗歌创作特有的风格和意境。

1959年,马瑞结交了学生时代最具深厚友谊的一位朋友---罗伯特•埃利斯,他后来成了一名成功的剧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两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埃利斯比马瑞小4岁,曾是一个居住在小镇里的平凡的男孩。在与埃利斯同住一室的日子里,马瑞开始征服对性的恐惧。这一恐惧来源于其母亲的悲惨死亡和在Taree高中女生的嘲讽。他开始与女人交谈,但不敢与女人约会,他喜欢女人,也乐意有女人陪伴,但对性爱的向往却常常令他陷入绝望的恐惧中。1960年,马瑞先是遇到了Penny McNicoll,后来成了著名的小说家。她被马瑞的诗歌才华所深深吸引,两人最终没能结为伉俪,却成了彼此信任的终身朋友。随后马瑞在担任honi soit杂志的文学编辑期间认识了一位名叫Jackie Campbell的职员,并很快定婚了。但马瑞没有勇气直面女友并告诉她自己恐惧的心情,于是纠结于内心强大的情感迸发出了“Love after Loneliness”,这首小诗表达了马瑞迫于内心对性的恐惧,尤其迫于订婚的压力所承受的精神的巨大压力。女孩受到极大地伤害,没多久就解除了婚约。

与Jackie的这段恋爱交往使马瑞无法专心学业,1961年马瑞没有返回悉尼大学,一方面由于跟女友分手而造成的精神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父亲也不愿意再资助他,于是他只有靠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预备役发放的微薄收入维持现状。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公园和建筑工地成了他的栖身之地。随后的一段日子是马瑞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他四处求职打工,但始终未放弃写诗,马瑞认为干任何事情而不写诗歌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期间他写了很多诗歌,其中大部分都未曾发表,然而他的诗歌中赋予洞察力的主题时时阐明了肉体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叉点。残酷的生活对于肉体的折磨与精神世界的绝望和挣扎正是他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正值极度绝望中的马瑞在读到Rudolf Otta的The Idea of the Holy时再次点燃了他诗歌创作的欲望。他认为这是他所读到的“最具影响力的一本神学书”。 尽管压力重重,他继续写诗并定期发表。1961年底他返回悉尼大学帮助莱曼编辑杂志Arna。马瑞的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两首小诗,其中一首“The Japanese Barge”小诗首次再现了他独特的表达风格,这种奇怪的、梦一般的幻象迸发自他凌乱的思绪,毫无任何遮掩。这首诗对于22的来自乡下的马瑞来说可谓惊人之作。就在1961年---马瑞的绝望之年---他的诗歌开始首度出现在商业杂志上,那年Southerly 杂志刊登了他的“Veterans”和“The English”。同年马瑞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61年年中,马瑞依然无法摆脱精神错乱所带来的一切,于是他决定离开悉尼四处游历。期间他对“The Burning Truck”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后发表于澳大利亚一家著名的文学杂志Bulletin。该杂志的主编Douglas Stewart对马瑞的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非常感兴趣。诗人Chris Wallace-Crabbe也感到很惊讶,他认为“It immediately established him in my mind as a poet of great gifts.” 小说家Christopher Koch---当时是一位诗人---从意大利写信询问Stewart “Deck Chair Story”的作者,从此开启了Koch和马瑞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谊。1962年马瑞返回悉尼大学,一瞬间他的生活发生了360度的大逆转,绝望的情绪一扫而空,他遇到了出生于布达佩斯的悉尼大学同学Valerie Morelli并很快结婚。婚后,为了养家糊口,马瑞在位于Canberra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翻译。期间他创作了“Spring Hail”---这首诗激发了他年轻的斗志现身诗歌事业。他将小诗卖给了Journal Literary Review。为了出版他的第一本诗歌集,马瑞利用工作之便结识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英语教授A.D. Hope,被国际公认的一位澳大利亚著名诗人。Hope很喜欢马瑞的诗,多年来一直像父亲一样帮助他。1964年,马瑞将他的几首近作发给了时任 Australian杂志的诗歌编辑David Campbell。这位编辑无法抵挡这种新诗体表达的力量。在两人的推荐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于1965年发行了由马瑞和莱曼合作的首个诗集《冬青树》。

结束语:在悉尼大学四年的求学期间,马瑞追逐着自己的爱好,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文学作品,并与莱曼等文学人才为伴,尽管未能及时获得悉尼大学一纸文凭,但作为才子而小有名气。1965年他与莱曼合作的首个诗集《冬青树》的出版完成了马瑞从无名小卒到诗歌才子的完美的蜕变,同时也引来了文学界和一些著名诗人的许多批评和关注的目光。该诗歌集获得了当年度格雷斯利文大奖。马瑞毫无疑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他再度回到悉尼大学完成学业,并于1959年毕业。从此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作家和诗人的工作中。他后来稳步的诗歌创作和接连出版的书籍最终奠定了其作为著名诗人的声誉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Peter F. Alexander, Les Murray: A Life in Prog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2

[2] http://www.beijingtoday.com.cn/book/life-the-great-feral-novel/2

[3]http://www.lesmurray.org/bio.htm

[4] http://www.poetryarchive.org/poetryarchive/singlePoet.do?poetId=216

作者简介:甘岱侠(1964-),女,汉族,陕西乾县人,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英语诗歌研究及语音学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悉尼大学早期
悉尼大学开发出可保护碳纤维性能的回收工艺
宓迈克:悉尼大学中国中心,用服务拥抱世界
The Ownership of Heritage Area with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pporach
——Taking Tianzifang and The Rock as Case Studies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刀木情深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