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亨利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巨匠,一生创造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好的文学研究价值和现实批判价值,在作品中不仅能够让欣赏者感受到内容的精彩绝伦,同时也会让读者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本文以《警察与赞美诗》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欧•亨利创作的幽默语言运用以及不同的修辞构成,其中涵盖着比喻。拟人和借代等手法,通过捧腹不禁的故事情节和难以言表的故事结局,成功塑造主人公流浪汉索比,也间接的批判美国社会现实的冷漠和残酷,也表达作者对美国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关键词:幽默谈谐;语言运用;修辞构成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生于1862年9月11日,卒于1910年6月5日,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他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被赞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曼哈顿桂冠散文家。在他创作的很多作品中深刻的描写美国最底层百姓的生活风貌,语言诙谐幽默,构思新颖独特,并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因此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等等,其中《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最杰出的代表作,本文研究该部作品中语言的幽默诙谐特色,并探讨其语言的修辞结构。
一、幽默诙谐语言特色的运用
在欧•亨利创作时,常常会用幽默的语言营造出快乐的阅读氛围。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中,他通过语言的幽默诙谐构造出让读者捧腹不禁的故事情节,在塑造含泪微笑的索比形象时,深刻的剖析并批判美国现实社会的残酷。
(一)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构建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情节
主人公索比是一名流浪汉,当严冬来到时他的梦想是去监狱过吃饱穿暖的理想生活,度过三个月的寒冬时期。好吃懒做的索比神经质般走向犯罪道路,他最先想去豪华餐厅吃霸王餐,结果还没碰到门时就被服务员赶出来,欧•亨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法,让读者会心笑起来。接下来索比将玻璃橱窗打破,并将两手擦到裤袋中等待警察。警察赶到时排出索比是犯罪嫌疑人的可能,因为犯罪者肯定都想着赶快逃走,不会束手就擒。索比仍不放弃进监狱的追求,当他吃了一顿霸王餐后,侍者并没有报警,当他要调戏妇女时,偏巧碰到妓女,让他拔腿逃跑。无奈的索比在大街上喊叫,企图让警察以扰乱治安逮捕起来,但被误认为是大学生庆祝自己球队胜利而没有被管制,非常失望的索比到商店门口头雨伞,但原本就是持伞人捡来的,所以没有管他。索比彻底放弃进监狱的梦想,当他走到教堂时,被赞美诗感化。他内心有种洗心革面的震撼,畅想着找份正式的工作并有尊严的活下去,但此时却被警察无理由抓住,并送入到监狱中,最终索比梦想成真。在品读该部小说时,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很多幽默内容。
(二)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彰显“含泪微笑”式的人物特色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多是描写社会最底层人民无奈而又多难的生活现状,而这些百姓多是天性纯真善良,所以可以感受到欧•亨利创作语言幽默中含泪微笑式的风格。《警察与赞美诗》的主人公索比是一名好吃懒做的索比,想要去监狱过冬,并做很多坏事企图被送入监狱,但每次都未成功,最后当索比想要做好人时却被抓住。出人意料的情节,让读者对索比的经历感到无奈,在微笑之余会产生出心酸的感受。
(1)欧•亨利用幽默语言塑造生活困顿、好吃懒做并有尊严的索比形象。索比是以为流浪汉,居无定所且没有固定收入。正是因为生活潦倒才会想进监狱抵御寒冬,好吃懒做也是流浪汉共有的内在特征,索比首先想到的犯罪方式就是去豪华餐厅大吃一顿,他的六个犯罪行为中有两个和吃有关系。他宁可进监狱也不找份工作,也体现出他“懒做”的性格。与之相对应的是,索比出于社会的最底层,但在好吃懒做的同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流浪汉尊严,因为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救济,但索比并没有去领取属于流浪汉的救济。首先是体现在索比有着自己认定的生活原则,这就是不会白吃百纳,不会接受这种形式的施舍,实际上这对索比来讲,也算是一种内心折磨。其次是体现在索比关注自身权益的维护,虽然要是进入到慈善机构,短时间内吃穿不愁,但是需要先提供个人信息,这样也就会暴露个人隐私。这对索比来讲,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将会产生精神上的屈辱。所以,索比最终选择通过犯罪进监狱的方式,虽然监狱谁对犯人的一种惩罚措施,但监狱不会过度干涉个人隐私。读者在感受作品幽默内容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隐含在笑容下的思考。索比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依旧坚持保护个人隐私,在体现出他强烈个人意识的同时,也客观上表明当时美国政府对普通百姓人权的肆意践踏。
(2)欧•亨利用幽默语言塑造堕落无望且本性善良的索比形象。当读者了解到索比身上有着强烈的个人尊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索比身上具有堕落无赖的品质。他居然为了能够近监狱,先后做了6件坏事。但在具体的事件中,却发现索比的本质纯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索比满足感很高,他虽然身无分文但并不是贪婪无厌,他要做坏事的动力就是想在监狱生活三个月,有吃有喝有朋友,不会被寒风和警察所困扰。虽然他的想法是大众的普遍想法,但这却变成索比最大的生活渴望,同样也表明他的生活要求并不好。其次,索比虽然堕落但并不邪恶,譬如当他来到第六大街拐角处打破大玻璃橱窗后,完全可以偷几件高档商品来糊口,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悠闲的等待着警察逮捕他。他调戏妇女并不是色心大起,而就是想进监狱,结果被妓女吓得跑出去老远的地方。索比并不是作恶程度越来越深,他也并没有为了作恶而作恶。鉴于上述内容在文中均有详尽描述,故此这里不再累述。现在分析一下索比身上的品质,正是因为索比长期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这并没有让索比内心彻底变坏,譬如他能够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化心灵,并决定要发愤图强,这个品质很多“上流人士”难以做到,足以说明索比天性善良单纯。
(三)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含蓄地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欧•亨利创作的《警察与赞美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同时也含蕴着很高的现实批判价值。此短篇小说中共有7个情节,每一个环节都具备着深刻典型的批判含义,作品结局更是深化文章主题,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1)社会贫富悬殊
欧•亨利在创作时用幽默语调、对比方式、诙谐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出美国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真实现象。譬如对索比的生活状况描述,它在古老广场喷水池旁长凳上睡觉,他的被子就是三张星期日报纸,分别改在上身、大腿和脚部,但这根本就无法阻挡寒冬的侵袭。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富人们穿着貂裘大衣在寒冬中快乐的走来走去,享受着最亮的灯光,听者最快乐的歌剧。文中写到索比不想去地中海旅游,不想去南方晒太阳,不想去维苏威海湾漂流,他只想在监狱中能够待上三个月就可以。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捧腹大笑之后,又会体验到幽默中的沉重感。
(2)畸形的社会心理
社会对个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会营造出整体的社会氛围。如果社会充满正能量,则社会秩序井然,但社会充满负能量,暴力机关工作者无视无视最底层的百姓,则社会将畸形发展,也会促生大众畸形心理的产生。很多读者不理解索比的思维和行为,他为了能够在监狱过冬,居然做出一些列的荒唐事件,这也深刻的反映出索比畸形的社会心理。同时当索比扰乱社会治安、偷盗财物和调戏妇女时,警察居然视若无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不良现象,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非正常状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索比听到赞美诗被感化后,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逮捕,警察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成为国家机关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读者体验欧•亨利语言幽默的同时,一方面对流浪汉索比抱有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警察的行为深恶痛绝。
endprint
品读《警察与赞美诗》短篇小说时,能够体味到作品中幽默诙谐的语言,轻松休闲的语调以及浓郁的喜剧色彩,但也感受到社会的悲哀。正是通过喜剧的形式展现出生活的悲剧,强烈的反差,带来阅读的兴趣,并对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二、幽默诙谐语言特色的修辞构成
欧•亨利在创作《警察与赞美诗》时,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借代等,凸显出作品中的喜剧风格,并使作品中语言充满幽默诙谐。
(一)拟人
身无分文的索比在冬天来临时在公园的长椅上辗转反侧的考量如何度过寒冬,此时欧•亨利用人名“杰克•弗洛斯特”的方式比喻“霜冻”,用名片比作枯叶。索比对麦迪逊广场周围的居民非常有礼貌,常常的客气的打一声招呼。他会将寒冬来信的消息以户外大厦信使的身份告诉大家,这样也能够有着充足的应对准备。通过拟人方式的语言描绘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无法掩饰穷人现实生活中难以名状的心酸。
(二)比喻
比喻成为文学创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创作技法,欧•亨利本人非常喜欢使用比喻的方式来展现出幽默诙谐的内容。他在创作《警察与赞美诗》中巧妙的使用比喻的技法,使得文章内容妙趣横生,很多故事情节让读者捧腹大笑。譬如索比吃完霸王餐后无力要求时,侍者眼睛开始发红,就像曼哈顿名酒中的樱桃,这段比喻中既表现出侍者心中的愤怒,同时也体现出索比对美食的向往。
(三)借代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其中描绘着每晚聚集葡萄,蚕丝以及原生质佳品,它们分别指代的是美酒、华服以及上流高端人士。在这里既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上流人士奢靡的生活,同时也深刻的揭露当地贫富差距的悬殊。文中描写索比两手插兜,一动不动站在原地对黄铜纽扣微笑,黄纽扣是指警察,这也体现出索比对此次行为的态度,并有着很大的把握能够因为此事进监狱。这种一反常态的表现,也客观上表现出索比流浪汉性格。
三、结语
欧•亨利被誉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语言幽默诙谐,情节扣人心弦,让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含泪微笑的状态。在本文探讨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分析他在作品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方法,在品读他风趣幽默的创作风格时,同时也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蕴藏于主人公身上的无比新心酸。在读者享受精彩幽默的故事和想象不到的结局时,潜在的抨击美国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他的作品成为当时美国现状的显微镜,充分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霞. 《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01)
[2] 汪乔山,王凤.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言型式探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3] 张明洋,刘映雪.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英文)[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4] 刘冰洁. 从《警察与赞美诗》,浅谈欧亨利的写作风格[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7)
作者简介:覃春华(1971-),男,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