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宁
一、在准备阶段,短跑的技术训练占比太小
按常规,当年的九十月份为体育高考生的准备阶段。期间对考生的摆臂、送髋、抬膝、下压腿、折叠前摆及放松跑等技术训练得很少。教师大概用两三周时间纠正学生的错误技术,之后便投入正常的训练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考生的短跑技术到高三时已定型,再纠正也是枉然。二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不如立即进入正常的体能训练,练好素质也是一样的。殊不知,准确的技术是练好短跑的前提条件。不仅在训练前期要重点练好技术,在中、后期也重视技术训练。这样不仅能为提高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还能有效预防伤害,否则会事倍功半。
就跑的技术来说,人们习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的专门练习改进跑的技术,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次准备活动都做这些跑的专门练习,但是跑的技术却没有多大提高。许多学生在短距离跑中出现送髋、抬膝不够,后蹬不积极,大小腿折叠、前摆不充分的问题,直观表现为步幅不开阔,跑动频率慢。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技术和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进行训练。其技术特点是快速伸髋和摆动式积极着地,送髋抬膝—下压腿—后蹬—折叠前摆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单腿跑步周期的训练。
二、只求速度,不要素质
在训练中,一味追求最大速度,提高步频,往往导致素质能力跟不上,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便不再提高。对此,应尽快改变观念,在重视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素质训练。
三、偏差力量训练,辅助练习少而单调
一般人在训练过程中大多迷信地认为:只要力量大,爆发力就好,就可以跑得快。目前,农村中学的体育器材普遍缺乏,常见器材有杠铃、垫子等,每次力量练习都是以半蹲、全蹲、推举丁手段为主,因而只偏重大杠铃大肌群的力量练习,忽视轻重量小肌群的力量练习。并且辅助练习少而单调,与力量练习不相符,不是高抬腿,就是后蹬跑,既不强调辅助练习的力度,又不重视速度。
有些教师在力量训练中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一味追求大运动量、高强度。长此以往,造成考生肌肉僵化,相应的柔韧、协调性降低,最终导致技术变形,而且容易拉伤肌肉。对此,笔者建议认真制订训练计划,如全年和阶段性(月、周、课时)计划,以便更好地为训练服务。
四、突出单一素质,缺乏科学安排
一是单一素质突出,其他素质跟不上,无法提高运动成绩。比如绝对速度好,耐力差,或绝对力量强,力量耐力差,或基础耐力较好,而速度差等都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二是个别素质过于突出,其他素质不协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三是素质不均衡,上、下肢力量不协调等均易造成技术的不稳定或变形。
农村中学考生相对较多,一般一个学校就有10人至30人,而教练只有一个。这就造成一个计划大家练,没有针对考生不同的技术特点和素质情况区别对待。对此,建议教师针对不同技术特点和素质的考生,分别制订训练计划。例如,如果某考生绝对速度好而速度耐力差,就应采取一系列方法、手段提高速度耐力,如进行150米~300米的重复跑或间歇跑。
五、训练手段和检测方法单调
常见的训练手段和检测方法有多种距离的跑、跳或压力量,但教师很少从考生的精神状态、身体疲劳程度或改变训练环境等方面考虑做适当的调整,没有具体根据考生的伤病情况,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尤其缺乏科学的训练依据。如进行血色素检测等科学手段,及时掌握队员的身体情况。检测成绩时,只测100米或200米,所以看到的仅仅是表面成绩和一般问题,没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成绩没有提高的原因:究竟是考生的绝对速度(30米起跑)不行,还是加速能力(60米跑)不够,或是专门耐力水平(150米、300米)较低,或是考生的基础耐力(1000米)一般。按照常规:通过立定跳远检测爆发力;立定三级跳远检测爆发力及踝关节的支撑能力;立定十级跳远体现力量耐力及协调能力;助跑四五步的五级或十级单足跳反映两腿的力量平衡程度;深蹲、卧推、抓举等表现力量基础;背抛铅球展示腰背肌力及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10秒钟原地高抬腿表明考生的步频能力及协调能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中,应在认真分析、找准原因、抓住重点后,制订相应的计划强化训练,快速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六、体育教师的形体语言运用得太少
教师在训练中一般很少使用语言和形体动作鼓励、激励考生的训练情绪,考生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训练,被动实现训练计划,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因而训练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根据考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在各类训练中配合恰当的语言和动作加以鼓励,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比如在短跑训练中运用击掌、眼神、点头、跷大拇指等形体语言,或者直接用语言鼓励考生,将有助于提高考生的训练情绪,活跃气氛。这种良好的训练氛围能更好或超常地完成训练任务,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训练后的放松练习是空白
短跑是一项高强度项目,尤其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考生的神经及全身肌肉都相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忽视放松练习,甚至片面认为:只要完成训练任务就够了,放松练习做与不做无关紧要。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促使下,要么干脆不做放松练习,要么简单吩咐考生自己去做就一走了之。这样,考生一方面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因累生惰。殊不知,这样天长日久必然会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快改正这种错误认识,把放松练习纳入训练计划。训练结束后,认真指导考生正确进行放松练习,放松方式有慢跑、按摩、拉韧带、吊在单杠上抖动肌肉,或者洗脚、冲温水澡、听音乐等,从而在放松肌体的同时增强训练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