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运用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表现。
1.厌学。
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2.逆反易怒。
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顶撞家长,同学之间常因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3.抑郁恐慌。
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学习信心不足,对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4.不良品行。
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异常行为。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青少年会感到压抑和不满,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其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混乱、情绪波动,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一定要克服消极的教学行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调查,进行个别分析,建立个别辅导档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尊重、真诚的态度帮助学生,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充分发挥能力。
2.开办家长学校,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
(1)转变父母教育观念,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教育的“合力”作用。
(2)帮助家长规范行为,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等规范父母的行为,提高其家教能力。
(3)营造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在和谐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即身心都能健康发展,这样就发挥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助推作用。
3.改革评价方法。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切忌武断,不能用一好百好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要公正、公平、正确地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自尊。学习时尝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发展成为自信、自觉的成熟个体。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力争成为“严师”,争做学生的“挚友”,向孩子倾注慈母般的爱,了解孩子的思想,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