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观视角下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

2014-07-08 08:03:38黄艳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

摘 要:生态批评研究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近年来南方文学作品中的田园书写被众多研究者认为富有生态意义。本文试图从南方文艺复兴作家的家庭罗曼史中如影随形的源自种植园神话的三重(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出发,论证南方作品中的生态非正义性。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非正义性;三重压迫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传统主题

生态批评研究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所以,生态批评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欲望动力论,科学至上观,唯发展主义,消费文化展开了严厉的批判。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历来就是文学家们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表述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早在古希腊的时候,诗人们就提倡亲近自然,模仿自然。那时候,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威胁,人们由畏而生敬。而人踏入文明的状态之后,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追求,欲望的放大,道德的沦丧等等原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分离对立,人类的发展不是更加合乎自然,而是背离自然。人们不能从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和安慰,只能在物质世界中寻求物质欲望和肉体欲望的满足,这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让二者越走越远。但尽管如此,人类渴望与自然再度融合,就如同成人感叹童年的消逝,希望回归纯真快乐的童年一样。文艺复兴时期,为了摆脱基督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人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呼吁解放人性,强调人类的伟大,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崇高形象的赞美,对人的理性的推崇都是有利于启蒙人们受基督教经院神学束缚的心智的,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 然而人性的解放带来的也不全然是甜美的果实,对理性的无限放大与强调,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人变得狂妄自大,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之心变成了野心勃勃的控制欲望,认为人是不违背上帝意愿的万物主宰,自然是可被利用的,自然是可被掌握的,自然是可被操控的,自然应匍匐在人类的脚下,为人类服务。培根豪迈地宣称“世界为人创造,而人被创造不是为了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一起为人服务,•••各种动物和植物创造出来是为了给他提供住所,衣服,食物或药品的”。[1]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日渐疏远。于是就像席勒作为一个诗人所感受到的那样,人内心的感性与理性不再和谐统一,而是相互冲突,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使得人的天性的和谐不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成为一个理想而已。“在文明的状态中,人的全部天性的和谐仅仅是一个理念而已,所以就必然要把现实提到理想,也就是说,表现理想。” [2]于是,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对重新回归自然的渴望和物我和谐的理想。

二.三重压迫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

也许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决定了南方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而南方大量的土地又是掌握在少数的种植园家族手中,如彼尔德,兰道夫,佩奇,李,梅森等等。“这些家族的姓氏反复出现在南方历史上,支配者整个南方的想象力,成为南方生活方式,社会荣誉和个人成功的象征”。[3]掌握着南方的经济命脉,占据着南方社会的至高点,这些种植园主们极力打造属于自己这个集体的风俗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他们原本大都是来自英国中产阶级,富商或乡绅的后代,根据他们对英国贵族和乡绅生活方式的记忆和理解,将其移植到这片他们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地方。南方的整个上层社会由这些掌握了大片土地的家族构成,他们控制了南方整个的话语权,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成为了南方的主流思想文化。少数的白人精英高贵的站在云端,贫穷的白人和黑人如卑微的泥土。

从一开始,南方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就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内战过后,战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南方,视荣誉高于一切的,以南方的思想文化价值为骄傲的优越感被严重伤害,本就落后与北方的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当北方在飞速发展之时,南方却在贫穷落后,种族关系紧张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现实是如此的痛苦,不堪入目,只能在过去的辉煌岁月中找到一丝安慰。20世纪30年代,面对北方工业文明的步步紧逼,对南方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制向工业化转型的忧虑,南方的一片文人志士对过去进行反思,对田园的生活模式和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做出回应,用笔来对他们的先辈维护和奋斗的价值观念进行辩护。12位被称为“纳什维尔农业主义者”的著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在1930年出版了论文集《我要选择我的立场》,标志着南方文艺复兴的开始。除了这12位“纳什维尔农业主义者”之外,还有一大片杰出的作家对南方文艺复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除了最为有名的福克纳,还包括奥康纳,斯泰隆,韦尔蒂等。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了热爱田园风光,对过去那“失去的伊甸园”的恋恋不舍,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维护。他们“站在旧南方上流社会的立场将当时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它严重地破坏甚至摧毁了南方以农为本的传统”。[4]他们不同的作品中总是以形象各异的人物重现了一个共性:“种植园神话”那唯美的画面:茂盛的木兰树下屹立着神话的中心,彬彬有礼却又英勇无畏的绅士,美丽温顺而又贞洁的淑女,忠心耿耿,亲如一家的黑人奴仆侍奉在一旁,背后是宽广无垠的棉花种植园。这样的画面中却被北方工业的进军所破坏,引发文中人物的悲催命运。他们笔下的白人“下三滥”是卑鄙的,黑人是愚笨需要他们教化的,女性是软弱的。

不可否认,南方文学复兴作家的声音是巨大的,但恐怕难以引起南方下层阶级的共鸣,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南方白人和黑人无法认同他们所描绘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因为现实中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艰难的。南方贵族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与这些人是无关的。正如12位“纳什维尔农业主义者”中的斯塔克•扬在《我要选择我的立场》中阐释了南方上层阶级对南方主流文化构建的核心作用的同时,也坦然承认他们对其他阶级缺乏了解,他所谈论的南方生活并不属于这些群体:

首先我们必须说明,谈到南方的特点,我们主要谈论的是以土地和奴隶制为基础的这种生活。至于那个时代生活在南方的其他人,我们所知不多,包括那些自己动手经营农场的可敬而且坚强的人们,那些优秀的自耕农,不那么自重的所谓的“白人下三烂”。为这一文明打下其特殊烙印的不是这部分人……即使时至今日,南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完全不是自下而上来自处于社会底层的大众,而是自上而下。我们传统的南方特征产生于南方的地主阶级,这一点千真万确。[5]

理查德•金在他的《南方文艺复兴》一书中指出南方白人作家所刻画的家庭罗曼司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父权家长制的父亲,而女性尽管事实上也很强大,也必须服从与英雄似的父亲。[6]至于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已获得自由之身的黑人奴隶,白人仍然希望他们温顺的居于从属地位。[7]当然,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越来越多的黑人作家为他们自己的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综上所述,南方文艺复兴文学作品是带有阶级,性别和种族三重压迫的文化产物。

三.生态和谐观视角下的南方文艺复兴文学

进入公元第三个千年以来,短短的13年以内,全球爆发了多次巨大的自然灾害,海啸,地震,雪灾,洪水,森林大火,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财产的损失,更有生离死别和骨肉分离。找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已是刻不容缓。经过探索研究,生态批评家们意识到“人类的文学要为生态危机负责,它本身就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文化原因之一。反生态文学的延续就意味着生态灾难的延续。文学家和批评家必须通过改造文学,改造文学观来结束对自然的犯罪并且赎罪。文学应当成为一种救赎性行动”。[8]也就是说,生态危机的解决要依靠对文化和文学中反生态的思想,观念,语言等等进行批评,从而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

生态和谐观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态批评家赫勒指出:“如果我们想真正建立一个生态社会,那么,它不仅应该是一个免除了有毒物质和生态灾难的威胁的社会,它还应该是一个免除了压迫的毒害的社会,一个免除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毒害的社会。它将是一个免除了统治和等级的毒害的,伟大而美丽的绿色世界”。[9]

种植园神话体现出的南方重农传统,惬意的田园生活和对自然的崇尚向往有着积极的生态意义,但它本质是建立在森严的社会等级结构之上的。种植园主们高雅悠闲的田园神话的基础在对南方穷人和黑人的压迫剥削。这样的生态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正义的,因为他的实现必然要牺牲他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南方文艺复兴作家家庭罗曼史虽然表面上不再描写种植园神话,但其核心仍然是一样的,为一去不返的种植园神话哀叹。所以,南方文艺复兴作家们为抵制北方工业化文明的入侵所歌颂的种植园神话无法获得广大白人和黑人的认同,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南方工业化的进程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大批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不愿依靠务农为生,艰难度日。对于这些人来说,北方工业化文明的到来并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带来幸福生活的福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南方文艺复兴作家们全力打造的梦幻庄园无力阻止工业文明的步步逼近,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可以看到南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地方情结,和家庭罗曼司等特色已被解构。早在18世纪,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就指出“一小撮人拥有许多剩余的东西,而大多数的饥民则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显然是违反自然法的,无论人们给不平等下什么样的定义”。不言而喻,不公正的生态意识无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只有一条道路—彻底改变人类的思想意识,不再把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自然之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环的损坏,缺失都会引起和谐的崩溃。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46页

[2] 章安祺编订:《繆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46页

[3] 美国南方文化,陈永国,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第4页

[4]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李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8页

[5] 同上,89页

[6]King, Richard H. A Southern Renaissance: The Cultural Awakening of American Sou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35

[7] King,32

[8]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第5页

[9]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53页

作者简介:黄艳丽(1981-),女,白族,贵族省毕节市人,现任职于毕节学院, 讲师。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22:22:18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16:32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51:42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6:4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17: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