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艳 葛晖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一毕业就有“铁饭碗”的局面,实行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本文分析了影响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状况,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旨在引导师范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其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胜任能力。
关键词 心理状况 师范院校 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MENG Qingyan, GE Hui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Jining, Inner Mongolia 012000)
Abstract Currentl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social concern.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graduation have "iron rice bowl" of the situ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way business and student cho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eacher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explaine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made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designed to guid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improve their teachers engaged in thi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tatus; normal school; graduate
1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师范院校的就业模式已由过去的定向培养转变为市场化的自主择业与就业、公开招聘与选拔、双向选择等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转型,师范院校毕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师范生的职业心理准备是指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过程中,为顺利获得教师工作职位完成从学生过渡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适应教师角色,适应学校环境和教学活动,从心理上所做出的筹划和准备。笔者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结果不容乐观,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流现象。如高职类专科各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明显地意识到就业心理准备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进行充分准备;普通专科各专业学生,由于在专业技能方面较之高职类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就业准备方面倍感焦虑、无从下手;而本科各专业学生多焦虑于是否应该考研深造等。除此之外,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嫉妒心理、盲目乐观的心理、恐慌焦虑的心理等现象也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还会影响着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问题。
2 造成师范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 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不强
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素质普遍比较低,抗压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建设不到位。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事前准备不充分,不能应对残酷的职位竞争,在多次失败中变得异常颓废,自暴自弃。此外,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一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挫折教育缺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人与人沟通方面缺乏技巧。这些现象容易使得一些师范毕业生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导致与他人沟通不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其次,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部分师范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经常以工资多少,职位高低来评价个人的能力。总是考虑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忽略了自己能为行业付出多大贡献。最后,自我调节能力差。现实总是残酷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实力强的优秀人才。部分师范毕业生在就业途中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消极的就业心理。一些毕业生为了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考研。实质上,读研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用来逃避就业的手段。大学生终究要回归社会,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需求相对饱和。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学龄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高校的一再扩招,导致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呈现出减少趋势。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基数不断增大。这种供需失衡的矛盾局面,使得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再加上一部分同学盲目要求专业对口的狭隘就业观念,使得就业难上加难。第二,人才需求的转变。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对师范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个人能力上还要独特的优势。第三,非师范生的影响。国家为了提高扩大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资格证考试,这在给非师范生提供就业途径的同时,加剧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3 学校因素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显现出一个很大的弊端:人才供给与社会脱节。首先,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专业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大部分的专业还是比较传统的,变动幅度较小。此外,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跟不上社会节奏,即便顺利就业也很难应付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各大师范院校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技能的提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沟通技巧、过硬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应变能力才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桥梁。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递,让学生高效率的掌握书本知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轻松学到知识才是老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因此,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准毕业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让他们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成功上岗,顺利完成就业。
3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与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也不是无计可施。师范院校毕业生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积极面对各种问题。第一,先就业,后择业。毕业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动向,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从底层岗位做起,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第二,不断充实自己。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毕业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沟通中查漏补缺,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3.2 加强制度保障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着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就业率。第一,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具有发展教育的职能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通过宏观调控优化教育结构、发展教育战略、改革教育体制,从而达到完善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目的。第二,出台政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政府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资料的收集,掌握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创设基层岗位,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丰富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3.3 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师范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帮助。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来提高就业率。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准就业生定时进行心理辅导,制定辅导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学校要加强对专业的调整,与社会需求相挂钩,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工作人员要关注社会动向,及时反馈人才信息,设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优化专业结构。此外,学校要及时与人才市场联系,定期开展招聘会和毕业生交流会,让学生第一时间与社会接触,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发现自身不足查漏补缺。最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质、强大的沟通技巧是师范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力助手。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3073
参考文献
[1] 郭黎岩,王娟.师范生职业心理准备及其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 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O4.
[3] 姚红玉.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