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宾,王艳芹,姚 利, 付龙云,宋效宗,杨 光,迟明峰,王广来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2.河北省承德黄林硒盛菌业有限公司,河北 平泉 067506;3.青岛众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234)
〈菇农之友〉
食用菌菌丝后熟理论的定性研究
曹德宾1,王艳芹1,姚 利1, 付龙云1,宋效宗1,杨 光1,迟明峰2,王广来3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2.河北省承德黄林硒盛菌业有限公司,河北 平泉 067506;3.青岛众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234)
真姬菇、白灵菇等品种需要菌丝后熟培养之后才能出菇,皆为生物学特性使然,但在平菇等品种的生产中从未有人提出类似概念。自新世纪初即在平菇等品种的生产中应用菌丝后熟培养技术,在近年的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中将之作为生产的必须工序,除可呈现爆发出菇的生产效果以外,一般可使生物学效率增加13%左右,并因出菇整齐、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病虫害等优势,受到菇农和企业的欢迎,效果理想。
菌丝后熟;三维精素;爆发出菇;底层制约;木桶理论
纵观30年来各地食用菌栽培的经验和报道,获得高产的途径一般有3条,即培育抗性强的高产菌株、添加一定有机或无机辅料提高基质营养、调控培养条件并加强出菇期管理等。众所周知,要获得1株高产潜力大、市场认可的菌种,是一个较长的研究过程,非一般单位的技术力量及财力所及;而添加辅料的做法,在传统栽培技术观念指导的条件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合理的配方反而会导致生产受损,得不偿失;调控培养条件(发菌和出菇)的结果使得栽培效果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因投入较高,不适宜农户,难以推广。以平菇栽培为例,山东地区生物学效率一般在100%左右,低者多在80%左右甚至更低,收获的仅仅是规模效益而已,而配合科学配方,采用“菌丝后熟培养技术”,实现了“爆发出菇”的研究目的,头潮菇的生物学效率一般均在100%左右,单产最高可达142%,最低86%,基本实现了“缩短周期、减少病虫、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研究初衷,结果令人满意。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
平菇菌株:2003年~2006年,中温菌株黑平,中低温菌株117;2007年~2012年,中广温菌株8359,中低温菌株2006;2013年~2014年,中广温菌株83优,中低温菌株2020。
1.1.2 栽培用料
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石灰粉、石膏粉等均为常规材料或普通市售品;三维精素由济南历城农科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基本配方
棉籽壳250 kg、石灰粉5 kg、石膏粉2.5 kg、尿素1 kg、三维精素120 g。
玉米芯200 kg、麦麸50 kg、石灰粉8 kg、石膏粉3 kg、复合肥(3×15)2.5 kg、尿素1 kg、三维精素120 g。
1.2.2 基料处理
棉籽壳配方无需其它处理,生料播种即可,常规操作;玉米芯配方进行发酵处理:玉米芯和麦麸加入石灰粉,堆积发酵3 d后,将复合肥和尿素加入,最后1次翻堆时加入石膏粉,完成发酵后将三维精素加入,基料冷却后即可装袋播种。
1.2.3 基本操作
调配基料营养:生产者大多看重基料的碳氮比,但又限于缺乏手头资料或不会计算等,也只能任其自然或随便调整;实际上,食用菌的健壮与否,不只依靠这两个元素,与基料内的营养是否全面、均衡有密切关系;目前一般做法是在常规配料时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2],每250千克栽培原料中加入120 g,即可基本满足菌丝对微量元素营养的需求。
严格避光培养:自播种开始,严格避光,尤其进入发菌棚以后,相当部分菇农为方便观察,习惯将棚内光照调整至明亮状态,表面看似对发菌没有影响,但是,一旦完成初步发菌后,菌袋即会过早现蕾;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避光培养,进棚观察时可掀开草苫或开灯,人走“光”灭,尽量减少光照对菌丝的刺激。
避免温差刺激:尤其菌丝发满菌袋以后,稍加温差刺激,菌丝即可扭结现蕾,此时的出菇,是在菌丝没有充分后熟的情况下发生的,最终难以有理想的出菇数量。避免温差刺激的主要做法是根据气温条件,适当调控发菌棚的温度,尽量避免棚内温差过大,有条件可安装水温空调,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发满菌丝后,保持偏低温度如15℃左右或者更低,并力求稳定为宜,夏季可适当提高。企业设施化栽培时,作为增加工序,应将完成初步发菌的菌袋移入0~5℃的低温库中进行菌丝后熟培养,一般保持15 d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的。
湿度设置:发菌期间,为保证发菌成功率,尽量降低空气湿度,一般保持60%以下,在潮湿多雨的夏季,很难达到该要求,可顺其自然,但应力求稳定,不使菌袋接受变化较大的湿差刺激,以保证后熟的持续性。
防治病虫:菇棚的处理应严格、规范,播种前应将菇棚内外进行彻底消毒,杀菌、杀虫,发菌期间,每隔3 d~7 d喷洒1次赛百09溶液,气温高于13℃时,应根据害虫基数适量喷施菊酯类药物进行驱杀,杜绝病虫形成危害。
1.2.4 检查确认
菌袋完成初步发菌后,可切开1个菌袋进行确认,标准是没有“黑心”,即菌丝已经布满整个基料,然后采用以下措施:
5℃及其以下(自然)环境条件:遮阴条件下,将菌袋置于室外,任其低温或冷冻,保持15 d。
6℃以上条件:应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调控内温至0~5℃,保持15 d~20 d,试验时间最长可达46 d,效果相仿。
1.2.5 试验指标
菌袋的商品性状、操作成本(与常规对照)、出菇速度、鲜菇的商品性、生物学效率。
1.2.6 统计分析
每个试验季的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后,与上次进行综合平均。
2.1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试验结果统计表
注:+++++为试验最佳,减少则为满意度降低。
2.2 分析
试验中两类菌株的操作完全一致,但是,因中温菌株必须进入冷库才能达到目的,而低温菌株则可部分依靠自然条件,如12月至翌年2月的低温季节,完全可以在室外进行后熟培养,故此中温菌株的后熟培养成本稍高于低温菌株。如2012年前的中广温黑平和8359均高于平均值0.156。
出菇速度是指菌袋结束后熟期进入出菇棚室开始计算的,中温菌株的出菇时间略长,根本原因是将其逐渐恢复外界温度所需时间较长所致,而在自然条件下的后熟培养则不需要该恢复阶段。
菌袋和鲜菇的商品性状俱佳,除菌株自身的生物特性外,管理成熟也是其中原因,我们认为,两大指标似乎与是否后熟关系不是很密切。
最关键的考察指标是生物学效率,中温型菌株较之低温型菌株低约8%左右,应与菌株的温型有关,与后熟培养是否到位似无直接关联。
综合评价结果是:第一,尽管菌丝后熟培养增加投入,提高了生产成本,但是,缩短生产周期至3个月左右,较之传统生产周期减少50%~65%,降低了每批生产的设施占用率,年生产批次由1次变为3次或以上,生产效益提高3倍左右。
收获第1潮以后,菌棒脱袋,再进行覆土栽培,仍可获得较理想的生物学效率,这属于本题的后续研究,暂不予讨论。
3.1 菌丝后熟的基本概念
菌丝后熟培养技术,其基本概念是当菌袋完成初步发菌(常规发菌)后,保持或调控偏低温条件,使之继续进行营养生长,在延长发菌15 d左右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分解基质、积蓄营养、增加菌袋内的菌丝数量,为子实体转化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
3.2 菌丝后熟的理论依据
食用菌的栽培生产,以获得子实体为主要目的。子实体的发生,是以菌丝体为基础的;菌丝的生长繁殖,则是以基质营养为基础的,整个生产过程形成明显的“底层制约”态势。菌丝后熟培养的理论根据是出菇的多少,是以生物量(菌丝数量)为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生物量越大,出菇量越多,二者呈正比关系;而菌丝后熟培养,正是提高生物量的最佳途径。试验证明,将菌丝后熟培养从其它品种中嫁接到平菇的生产中,从理论到实践均是可行的。
3.3 菌丝后熟培养高产的原因
菌丝后熟能够获得高产,尤其第1潮菇可呈爆发之势,其基本原理是菌袋完成初步发菌后,由于此时基料内生物量不足,并且没有达到生理成熟,尽管其表层菌丝受外界刺激扭结现蕾,但出菇产量尤其第1潮的产量不会很高;而在基料营养全面平衡、菌丝生物量大,并已达到生理成熟后,其出菇势猛。
3.4 几个注意事项
要达到菌丝后熟的目的,并非只是满足或调控某1个条件,必须多因素配合、多条件控制,才能获得较理想的结果。
应用菌丝后熟技术进行生产,要切实安排好出菇季节(时段),农户更要根据当地市场的供需状况,掌握合适的投料量。
三维精素是根据营养学中的“木桶理论”研制成功的,原料均选用高纯度产品,其中多数原料为分析纯或化学纯级产品。笔者调研市场得知,该类原料的价格有6倍之差,有的甚至达到10多倍,足以说明原料问题的严重性。2004年~2006年间出现的仿制或假冒产品,现身不久即销声匿迹,笔者断定,排除配方等原因后,多是原料问题导致的结果。加入三维精素调配基料营养,每个试验配方增加20元成本,其投入产出比的区间一般在1~4左右。
自然条件下20℃及其以上时,菌丝后熟培养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没有相应设施、设备配合的自然条件下,长江以北地区最佳选择播种时间为10月~次年2月,便于菌丝的后熟培养,否则,菌丝后熟培养的理想效果难以达到。
该项定性试验的设计初衷,是根据爆发出菇的要求,即只收获1潮菇,以求得总产量不减并最大限度地缩短栽培周期和减少病虫危害。但技术推广期间一些农户在生产应用中,由于各因素配合或条件调控不到位,或顾此失彼等,导致个别的生产效果不理想,尚待在推广中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由于只出1潮菇,所以,病虫害没有发生的机会和可能,因此,除发菌期间的预防性施用低毒、低残药物外,出菇期间不用任何药物,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药物残留的可能性。发菌期间的病虫害预防,尚待研究“无药”方法。
江南地区由于常年温度偏高,自然条件下不利于进行菌丝后熟培养,建议该项操作在冷库等设施内进行。
同时,笔者将“菌丝后熟培养理论”引入到姬菇、杏鲍菇、柳松菇、金针菇几个品种上进行了小试,均获得了理想或较理想的结果;但在草菇、双孢蘑菇、鸡腿菇等品种上的小试,无法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故效果也无法保证,尚待寻求最佳解决之道。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太大,所以,有些如生产成本等数字已不准确,如需精准计算,应以不变价格为基础,或分年度进行。
[1]曹德宾,王艳芹,袁长波,等. 平菇雪立得菌株的生物学特点及栽培要点[J]. 中国食用菌,2013,32(4):63-64.
[2]曹德宾. 食用菌三维精素及其增产机理[J]. 食用菌,2004,26(2):24-25.
[3]曹德宾,王广来,李艳秋,等. 中药废渣栽培平菇试验初报[J]. 中国食用菌,2008,27(4):17-18.
[4]曹德宾,涂改临,毕东辉,等. 有机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
2013年全国食用菌行业五件大事
1 食用菌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王泽生教授主持并联合6家单位完成的“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网传“金针菇打激素”事件
2013年3月17日,“一张图告诉你金针菇打了多少激素”的帖子传遍网络,针对此事件,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等业内媒体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食用菌专家纷纷站出来辟谣称这是一种误解。专家称,金针菇属于低温型食用菌,本身耐冷,适合在3℃~10℃的阴暗湿冷环境下生长,如果消费者购买回来的金针菇根部还残留有培养料(即培养金针菇的营养物质),放在4℃~8℃的冰箱保鲜室内,温度正适宜,菇体就可以借助根部的营养基继续生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以放心食用。
3 中菌协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
2013年3月25日,中国食用菌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广州市举办。会议期间审议并通过了《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审议稿)》、《关于成立中国食用菌协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说明》等文件。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祥茂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扎实工作,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做贡献》的工作报告。会议期间发布了食用菌安全生产《广州宣言》。
4 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大会成功举办
2013年5月16日,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起并联合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中国绿色农业联盟共同主办的“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暨产销对接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会堂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食用菌主产地管理部门、协会、企业及科研单位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参展参会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开幕式活动。据统计,会期来自全国近200家企业带着近年来研发的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成果500多项参展,有600多家食用菌主产地及生产、加工企业在展会期间与各地农批、农超和经销代理公司进行产销对接,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3亿元以上。此届产销对接会是2013年全国食用菌行业的一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疏导产品市场流通、推进产销对接的行业盛会。
5 渤海商品交易所实现香菇现货电子交易
2013年7月19日,“渤海商品交易所香菇现货挂牌交易呜锣仪式暨渤海商品交易所香菇交收运营中心揭牌仪式”在浙江庆元隆重举行。来自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省、市、县有关领导以及食用菌界权威人士和交易所会员机构代表、行业嘉宾以及国家、省、市、县新闻媒体单位近300人应邀莅临仪式现场。渤海商品交易所香菇现货电子交易正式落户庆元,也标志着庆元香菇正式走上了电商化交易平台,也加快形成了全国香菇优势产业与经营企业“强强合作”,推进了香菇物流交收中心产业基地的形成和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4.09.02
曹德宾(1956-),农艺师,近年主要从事于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富硒食用菌、林下培菌等研究。
2014-07-18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