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特征分析与框架构建

2014-07-06 13:32屈植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梅山民俗体育

屈植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都匀558000)

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梅山文化自1988年在“中国长江文化研讨会”上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关注。梅山文化分为4个空间层次,即以新化、安化、隆回为核心圈,以娄底、邵阳、益阳、湘潭、长沙、株洲、常德等地为区域圈,以广西、广东、海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辐射圈,国外华侨、华人社会为海外余波圈的文化形态[1]。其内容主要涉及宗教、艺术、巫术、原始哲学、民族历史与迁徙、体育等领域,梅山文化属于地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范畴。在此,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未来梅山体育文化研究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列表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研究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与分析。依据普莱斯定律[2]确定梅山体育文化核心研究单位与作者。

二 梅山体育文化研究概况

本研究通过CNKI以“梅山武功”、“梅山体育文化”、“梅山武术”为关键词搜索与筛选发现,自2001年有学者开始对梅山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来,截止2013年,学术界对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召开梅山文化研讨会5届,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学术论文34篇(不含会议论文),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学术专著2部,研究成果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就梅山文化的地域范围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比而言,说明学术界对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力度还不够,也说明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相关职能部分对梅山文化与梅山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学术界对梅山体育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

三 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现状总结

(一)关于梅山体育文化的项目整理研究

研究民间民俗体育,就必须了解在某一区域内流传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基本种类与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整理比较发现。目前,陈文卿、罗湘林、刘新光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与村落研究以论文的形式对梅山体育文化项目种类进行了整理[3-5]。陈益球、陈永辉从技术层面以专著的形式对梅山武功技术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6-7]。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给广大梅山体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

(二)关于梅山体育文化的历史源流与生存状态研究

研究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如何利用和开发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而要利用与开发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就必须了解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历史源流与变迁轨迹,并通过变迁轨迹来预测民间民俗体育未来发展趋势。自2003年以来,学术界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具体项目历史源流与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如梅山武功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8-9],民间尚武风气流变[10]等。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村落体育研究》以刘村为个案系统探讨了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理论下梅山体育文化的变迁特征,并预测了未来农村体育发展的取向[11]。《村落武术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以湖南新化“梅山武术”为例》从个案研究角度系统阐述了梅山武术的历史源流、文化特征、价值功能、变迁轨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村落武术研究理论体系[12],是梅山体育文化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

(三)关于梅山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价值体系在不断调整,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新世纪,湖南省力图打造文化旅游大省,出台了《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关于发展地方文化与经济的政策性文件。而民间民俗体育是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梅山体育文化作为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在文化大省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术界主要从新农村建设中梅山武功的文化发展价值[13]、旅游人类学视野下梅山体育文化产业开发[14-1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梅山体育文化的发展出路[16]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将给梅山体育文化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给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四 研究现状评价

(一)研究群体过于单一

表1 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作者来源特征一览表 (单位:人N=22)

表2 不同单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数量特征一览表 (单位:篇N=34)

表1表明,高等院校是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普莱斯定律[2]n=0.749认为统计时间内发表N篇论文的单位为核心研究单位,ηmax为统计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单位论文篇数,近十年来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发表论文作者最多的单位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ηmax=17,根据公式计算n=3.08,取整数,有4篇或4篇以上单位为核心研究单位。表2表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是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核心单位,核心单位数量未超过研究单位数量一半,说明还没有固定研究单位对梅山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研究。但数据卡方检验表明(见表1),梅山体育文化不同核心研究单位在研究人员数量上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54.5%,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地处湖南娄底,属

于梅山文化区域圈地域范围,便于广大体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与科学研究。同理,依据普莱斯定律,统计时间内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ηmax=5,n=1.67,取整数,发表 2 篇或2 篇以上论文作者为核心作者。目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核心作者依次为:陈永辉副教授5篇、陈文卿教授2篇、刘新光讲师3篇、武文杰讲师3篇、袁安发讲师2篇,核心作者数量尚不够研究人员总量的半数,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

(二)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表3 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不同合作形式论文数量特征分析 (单位:篇N=24)

科研成果的作者来源能客观地反映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科研人员资源共享意识与合作意识。总体来讲,多部门、多学科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结构互补,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提高。表3表明:从梅山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合作程度来看,独著、校内合作、校际合作、跨省校际合作所占成果数量比例上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兵作战成果数量依然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跨省合作成果数量还十分有限。从研究单位性质来看,高等院校是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从研究人员所属学科性质来看,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主要以体育专业人员为主,从研究人员专项属性来看,主要以高等院校武术教师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梅山武功研究与其他项目研究成果数量的不均衡发展。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缺乏高等院校与文体、教育、旅游、宗教等部门的协同合作,缺乏体育学与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经济学、旅游学等学科的交叉,尚未形成集团作战与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难以保证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从研究成果内容来看,目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甚至存在同一单位研究人员在研究成果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说明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研究方法亟需改进

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密切关系。民间民俗体育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有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历史文献研究、影视人类学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不论是具体项目的历史源流还是生存状态与价值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尤其是缺少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有部分研究成果短时间的实地考察都难以保证。而实质上只有通过田野调查才能仔细地观察到民间民俗体育在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并辅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才能了解民间民俗体育的历史源流与社会各界对民间民俗体育的心理认同状态,进而预测民间民俗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影视人类学研究可以通过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民间民俗体育进行数字化处理与保护。目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采用纯粹的历史文献分析,可以说还存在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从体育到体育的研究局限。这也许是由于研究者自身工作任务繁重而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也有可能是梅山地区地域范围广阔,但部分地区交通尚不发达,给科研人员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也许是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能够满足所选课题的研究需要,也有可能是研究者自身研究水平与知识结构的缺陷,对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难以驾驭。但不论如何,研究方法使用的缺陷直接暴露出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弱点,给后续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

(四)研究视野狭窄

表4 梅山体育文化不同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统计表 (单位:篇N=34)

梅山文化地域范围涉及多个省份,涉及苗、瑶、侗、黎等38个少数民族[17],可以研究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但梅山体育文化研究还存在研究视野上的缺陷。表4表明,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梅山武功研究、梅山体育项目普查、梅山体育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4个方面,且梅山武功研究与其他3个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众多学者主要对梅山武功的历史源流、价值功能、生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还缺乏对其他项目深入系统的研究,说明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在项目的选择力度与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研究地域上仅仅对新化的梅山体育文化进行概述,缺乏对梅山文化核心圈、区域圈、辐射圈、余波圈的梅山体育文化形态的系统比较研究。第三,从研究的民族结构来看,主要是对梅山地区汉族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研究,缺乏对梅山地域范围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汉民族体育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史源关系的比较研究。第四,从研究的系统结构来看,缺乏对梅山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的整体把握与思考。第五,从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缺乏体育学与哲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五 研究框架构建

(一)拓展研究视野

梅山地域辽阔,其体育文化内容丰富。从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角度来看,广大研究者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梅山武功上。应极大限度地拓宽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对梅山体育文化进行广泛研究。首先,应该从现代发展视野上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梅山体育文化资源库与梅山体育文化虚拟博物馆,确保梅山体育文化能在信息时代迅速传递并引起社会的关注。其次,从体育史学角度系统探讨不同项目的历史源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第三,采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不同项目的体育属性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第四,采用比较体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对梅山体育文化与现代竞技体育、梅山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不同地域梅山体育文化发展形态进行比较,总结梅山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预测未来梅山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五,对不同地域居民参与梅山体育活动的行为及群体特征,梅山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第六,对梅山体育文化发展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进行构建,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梅山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梅山体育文化发展的系统环境。第七,对梅山体育文化进行合理的包装,探索梅山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及无形资产开发措施,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动梅山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推广。第八,加强对梅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以及公益诉讼立法保护研究。

(二)注重方法交叉

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从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经济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角度,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梅山体育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与数字化保护。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梅山体育重点项目保护与指标识别体系,确定梅山体育重点保护与发展项目,为梅山体育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加强团队建设

如前所述,目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单兵作战成果数量还占有一定比例,研究人员主要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员为主,这不利于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建议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团队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发挥梅山地域范围内各省文化、教育、宗教、旅游、体育等部门的协调作用,引导各省体育、文化、旅游、民俗、宗教、历史等学科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互相配合、联合攻关,形成集团作战优势,对梅山体育文化进行地毯式挖掘整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成立梅山文化研究所并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建立合作关系,在梅山地域范围内各省每年定期召开梅山体育文化研讨会,以推动不同省份梅山体育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梅山地域范围内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应该立足各自省情(如当地少数民族与古梅山人的族源关系等①),对梅山体育文化研究予以政策性支持并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四是根据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存在部分研究成果内容上相似性较高这一特征,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工作者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找准突破口,避免重复研究。

综上所述,从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梅山体育文化予以了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整合资源,加快梅山体育文化研究进程,为梅山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古梅山人史料上曾称之为“梅山蛮”,在北宋之前古梅山这一地域范围内民风强悍,与中央王朝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在北宋王安石变法开梅山之后被迫第二次迁徙,逐渐离开现今的梅山文化核心区,迁徙至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四川、重庆、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分化为今天的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1]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

[2]王天军.1990-2000年我国体育论文分析[J].体育科学,2001(2):3 -36.

[3]陈文卿.我国湘、鄂、川、黔、渝、桂地区梅山体育文化的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1(4):52-54.

[4]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4):86-95.

[5]刘新光,杨俊军,陈勤.湖南古梅山地区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162-164.

[6]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陈永辉.梅山武功徒手技击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8]陈文卿,王洪元.梅山武功的文化渊源[J].娄底师专学报,2003(3):98-100.

[9]陈永辉,陈勤.对一个地域村落乡土武术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43 -45.

[10]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182-186.

[11]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2]屈植斌.村落武术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以湖南新化“梅山武术”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13]徐霞,周惠新.梅山武术在梅山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4):29-31.

[14]李玲军.梅山武术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3):43-45.

[15]李本成.梅山民俗体育的当代价值与旅游开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13-15.

[16]胡建文,文明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梅山武功的继承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3.

[17]刘新光.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邵阳学院学报,2010(1):66-69.

猜你喜欢
梅山民俗体育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民俗节
梅山
梅山情
2016体育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我们的“体育梦”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