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探究

2014-07-05 12:30王小云
考试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王小云

摘 要: 新课改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思维情境 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吸收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教师发挥激励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推导数学结论,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若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决不能让学生不经思考就和盘托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和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有所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00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你们是杰米,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于是就有学生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对谁有利,能否用数学知识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现象。

这样通过相应的数学知识背景及情景的展示,能使每个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进而激发起探索真理的强大力量,积极投身到探究活动中。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比如在讲授集合的概念时,可以列举许多现实生活中集合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此基础上讲授集合的定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集合的实例。同时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老师适时地点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集合的概念,也明确了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三个性质。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以后的教学资源。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师生可以有效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讨论和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做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会得出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继续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是怎样的?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这样引入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然后用刀片划刻折痕(但不能刻穿),折出的棱才会棱角毕现,有锋利感,折好后精心粘贴,制成几何体,最后贴上标签,写出作品名称,制作者的班级、姓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学生自己能总结归纳出正多面体的特征,并且能够画出三视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做出了许多美丽的几何模型。不少模型包含了学生美妙的构思,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总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新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及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endprint

摘 要: 新课改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思维情境 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吸收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教师发挥激励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推导数学结论,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若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决不能让学生不经思考就和盘托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和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有所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00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你们是杰米,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于是就有学生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对谁有利,能否用数学知识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现象。

这样通过相应的数学知识背景及情景的展示,能使每个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进而激发起探索真理的强大力量,积极投身到探究活动中。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比如在讲授集合的概念时,可以列举许多现实生活中集合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此基础上讲授集合的定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集合的实例。同时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老师适时地点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集合的概念,也明确了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三个性质。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以后的教学资源。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师生可以有效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讨论和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做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会得出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继续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是怎样的?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这样引入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然后用刀片划刻折痕(但不能刻穿),折出的棱才会棱角毕现,有锋利感,折好后精心粘贴,制成几何体,最后贴上标签,写出作品名称,制作者的班级、姓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学生自己能总结归纳出正多面体的特征,并且能够画出三视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做出了许多美丽的几何模型。不少模型包含了学生美妙的构思,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总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新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及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endprint

摘 要: 新课改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思维情境 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吸收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教师发挥激励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推导数学结论,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若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决不能让学生不经思考就和盘托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和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有所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00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你们是杰米,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于是就有学生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对谁有利,能否用数学知识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现象。

这样通过相应的数学知识背景及情景的展示,能使每个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进而激发起探索真理的强大力量,积极投身到探究活动中。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比如在讲授集合的概念时,可以列举许多现实生活中集合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此基础上讲授集合的定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集合的实例。同时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老师适时地点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集合的概念,也明确了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三个性质。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以后的教学资源。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师生可以有效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讨论和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做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会得出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继续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是怎样的?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这样引入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然后用刀片划刻折痕(但不能刻穿),折出的棱才会棱角毕现,有锋利感,折好后精心粘贴,制成几何体,最后贴上标签,写出作品名称,制作者的班级、姓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学生自己能总结归纳出正多面体的特征,并且能够画出三视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空前的学习热情,做出了许多美丽的几何模型。不少模型包含了学生美妙的构思,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总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新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及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