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 要:学校要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具有新时代气息、现代化特征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将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建设来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局限性;多层次
一、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
“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良好的环境对于人性的修养非常重要。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为德育功能的实施提供了有形的物质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就是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因而要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就是说,校园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该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人土风情、文化传统等因素,因校制宜,使校园成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幽雅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中陶冶情操,启发美好想象。
理想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做到建筑风格、运用色彩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安全规范等教育功能性与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建筑是一种艺术”,小学校园建筑更要体现出艺术性,抓住小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色彩的运用不但要体现出鲜明、协调等艺术风格,更要富有教育意义。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具体来说就是要精选简洁的名人挂像、名言警句等,物品的摆放、悬挂位置要准确、醒目,另外校舍内部的陈设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规范协调。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因此,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行校园绿化。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约束于文化。因此,校园文化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先进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体现人文关怀,融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一般要求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不能成为教条,束之高阁,这样才能形成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我们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要规定义务,也要赋予权力,要尽量少用强制性词语,如“不得”“禁止”“不许”等,应该要更多地使用“能够”“有权”等一些鼓励学生自主决策的言语,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环境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2.教师首先要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纪律等制度文化规范进行讨论研究,在取得一致性认同之后,才能以此来要求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教师自己不能藐视学校的制度性文化规范的权威,要鼓励学生对各种规则一丝不苟地遵循,这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极为有益。
3.让学生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等制度文化规范的讨论、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人人皆知、共同遵守的公约,进而培养学生的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遵守契约的现代人格品质。
4.认识建设学校制度文化的最终目标。学校制度文化规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为了使年轻的一代了解社会规则,以利于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决不是为了整治学生。因而,学校规章的制定要把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着眼点,必须把那些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所谓规定从学校规章中取消,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各项规章制度,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性。
三、坚持创新性原则,广泛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创新激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建设校园文化,要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因此,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拓展搭建平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