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兰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更多的教师被推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与其他教师存在同样的疑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中有那么容易吗?因此,在面对课改时,不少教师的心中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样做行不通,那样做更不可能,实施起来使教师束手束脚,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设限”。自从介入了新课程的教学后,我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交流的机会,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及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自信是人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千万不要低估了我们的孩子,只要他们心中有了信心,学习就没有止境。为此,我常常向他们阐述这样的思想:“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只要你爱学、要学、肯学,你就会比别人早学会。”记得在上《四季》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美丽的四季是大自然创造的,你们能不能用文中的句式说说四季?”开始,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似乎想说什么又没有勇气说。在我的一直鼓励下,一向不太积极的小凯(化名)打了头炮:“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棒了,你说得真好!”一赞扬,孩子们的信心得到了激励,兴趣油然而生,智慧之光即发,于是就有了:“落叶黄黄,他对土地说,我是秋天。”“霜雪白白,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冬天。”“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他们唱着歌儿说,我也是春天。”我由衷地为他们喝彩:“你们真像个小诗人。”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想象力如此丰富,这是生动直观的情景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它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此看来,只要给孩子们插上信心的翅膀,他们就会自信地搏击长空,迎风击浪。
二、浓缩课文,乐将长文变短诗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对冗长的课文产生兴趣,得到知识化的美的享受,从而在兴趣和爱好中获得有益的知识,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新课程低年级的课文有些篇幅较长,孩子们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将课文诗歌化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要下雨了》:“要下雨,要下雨,燕子捉虫飞得低,小鱼水面来透气,高处搬家是蚂蚁,小兔回家跑得急。”再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尾,尾巴断,自己认为很难看,去向别人借尾巴,鱼尾拨水借不了,牛尾要把蝇子赶,燕尾用来掌方向,三次借尾都困难,只好回家找妈妈,妈妈让他回头看,自己又长尾巴啦!”朗朗上口的短诗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并很容易记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巧变形式,激发想象,活跃气氛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喜欢听教师刻板的讲解,
因此若能为孩子们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雨点儿》这篇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雨水和植物成长的关系,我一边引导孩子们理解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一边用简笔画勾勒了两幅画,一幅有花有草,一幅只有黄土,寥寥数笔,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孩子们的眼睛也亮了。“雨后,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我让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雨后的景象,孩子们争着上台,他们拿着彩笔,把花涂得更红,把草涂得更绿,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花,长出了草。魏书生说过:“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这是让学生思维放电的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力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四、适时把课堂变成没有讲台的课堂
没有讲台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学堂”,生活的乐园,学习的天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把自己扮演成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在教学《影子》一课時,我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边做动作边说课文内容,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转变自己的位置,很快就明确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达到了在课堂上预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识字5》时,我让孩子们自己下座位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孩子们自由自在,很自然地将“蜻蜓展翅飞,蝴蝶捉迷藏,蝌蚪游得欢”等动作真实地表演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孩子们成长的气息,折射出孩子们个性化学习的萌芽。他们有的喜欢用表演展示,有的喜欢用绘画表达,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最真地表达出孩子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声。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让孩子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解读吧,因为只有不一样的世界才精彩。要鼓励孩子们成为那片属于自己的树叶,而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那片最美的树叶,同时也让我们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去感受那份与众不同的纯真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