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明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只有转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引导者、促进者、评价标准和因材施教等四个方面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77-02
一、引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只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的一方面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强化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师生的课堂角色发生了转变。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中的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二、教学角色的恰当定位
建构式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后一直被人们所强调和推崇,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做好角色的定位。具体表现在:
1、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通过教师和书本间接的获取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认为通过大量的知识灌输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着重通过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四章探讨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分为三节,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整个的篇幅来看,这一章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并不表明不重要。随着PM2.5关注度的持续增高,人与环境的关系又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我们现在的生存现状有清楚得认识,笔者在讲授这一节时主要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方式开展。为了能更好地进入主题,笔者以PM2.5为对象,让学生对什么是PM2.5以及它的危害、产生原因做出说明。报告的内容要以PM2.5引申出我国存在的其他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学生在这个要求下,根据网络资源以及周围的其他可用资源来撰写报告,这个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开阔的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例如,一些学生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就查找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治理环境的做法,并将古人的做法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做了相应的改变,使办法的可行性程度变得更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自身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驱动者向促进者转换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驱动性,认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在教师地不断督促下,学生才能够好好地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讲,虽然在自主学习上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从小学开始,他们就形成了在教师监督下学习的意识,因此,到了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比较不容易实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
3、评价标准由单一向多样化转换
传统的教育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长久以来,家长、社会都认为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巩固了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学习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发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动力。因此,教师应该转变原有"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小结
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努力转变角色,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和转变能够获得学生和社会更多的尊敬,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共处,也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实际。
参考文献:
[1]张洁.地理新课改革中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
[2]李爱军.实施高中地理新课标 教师是关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3]曾春霞.地理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