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琳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对当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旨在更好地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反思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N Y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quirements clearly the main objective is not only to tra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abilit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reflec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design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reflection
1 对大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以一个开放性的姿态在各个领域进行着积极的对话。语言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折射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因此,国与国之间要想成功地进行交流,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只机械地学习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就文化这一概念来讲,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不会直接引起文化误解,而交际文化则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语用失误,要培养国际化的应用人才,不光要学习目标语言社会的知识文化,还要学习交际文化,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能够使语言能力和技能在具体社交场合中正确得体的运用,以及能够正确理解交际对方的交际内容和动机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交际工具之一的语言,其最大价值是体现在交际活动中的。因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2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自教育部发布新的《课程要求》以来,跨文化交际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逐渐强化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部分教育者也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试图把跨文化交际学融入到教学中。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成果并不乐观,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不够全面。通过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授课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部增添了中西方文化对比、社交礼仪、商务英语等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英语国家的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而这种文化教学是可以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和个性向度。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交际者感知和应对现实文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固定的知识。
第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因为大学英语在高校只开设两年,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还局限于四六级考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四级,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停留在背单词、记语法的阶段,对老师文化的传授嗤之以鼻,更不用说参与到文化认知的活动中,主动去理解、构建自己对英语文化的认知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的这种学习现状跟老师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以四级通过率为考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今天,即使老师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也会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四级的重要性,再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中会倾向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使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不用说有效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
第三,从客观因素上来讲,本土文化和现行教育制度对老师和学生目前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实践也有很大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学习者认知结构构建过程也会有困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真正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机会是微乎其微,加上多年来受升学压力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加之很多英语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對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介绍也较为匮乏,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脱离,使得学生没有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
要对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必须明确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向和原则,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视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是抽象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文化,就是学习一个语种的庞大体系。他们对英语的认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但是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构建主义的要义来看,知识不可能完全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还应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这样形成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应对措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立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能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环境。
第一,明确大学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确立大学英语教育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即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有明确的、反映时代需求的文化学习项目并考虑其可评价性。在选用教材时,应多考虑反映英语文化本质的、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通过教学研讨,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个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理念对一个课堂和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和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合理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活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导入,调动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第一次英语课上就给学生明确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帮互助的合作性学习。课堂上除了直接地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各种语言环境,通过role play, group discuss, pair work 等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要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课外的英语学习。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中英文化在某个方面的对比、中英文化中跨文化交际在某个方面的语用差异等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去构建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认知。有了自己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融入并很好地配合教师展开的各种活动,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语言环境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以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成立英语角、英语文化沙龙等组织;通过开展多种竞赛类活动,如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定期邀请外籍教师给学生做演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 结论
总之,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素质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真正的把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语言,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虽然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但是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措施方面还有待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冯冬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大学英语,200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