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钢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特点,从现实需求出发,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体育院校 媒介素养 特征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Ganghua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hysical media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real demand for college spor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 media literacy;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system
1 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1 网络和手机媒体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电脑和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最高,因此,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由于手机等新兴终端的便携性特点,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时间与场所也由课余时间在宿舍或者网吧转变为随时随地,课堂、食堂、图书馆、校园道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现象。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的主要目的也比较多元化,信息检索、娱乐、交友、购物、创业、理财等目的都占有一定比例。
1.2 媒介理论知识不足
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系统的媒介理论和知识十分不足。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接受调查的非传媒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无法区分“媒介”和“媒体”,更不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开设大众媒介方面的课程,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多播放电影和综艺节目进行赏析。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新闻报道基本规律、国内外著名媒体、媒体的属性等知之甚少。
1.3 媒介意识欠缺
整体上,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意识都有待加强。首先,在媒介使用上主要用于娱乐、购物、社交和信息搜集;其次,在内容识别和媒介批判上,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约一半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分辨出真假新闻,但是对于识别的依据和标准描述模糊;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信息来源复杂,真假无从辨别,对于媒体报道的内容整体上持怀疑态度;第三,在媒介信息的使用上,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主要以交友、生活琐事、情绪抒发为主,参与公共话题和公共讨论并不多。
1.4 媒介伦理与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上对媒介伦理与道德规范的认识较为模糊。在学习习惯上,很多大学生表示,查阅资料主要靠网络搜索,很少去图书馆。特别是在学习类信息的获取上,很多学生完成作业都存在复制网上的文字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篡改的行为。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上,存在无限夸大媒体的功能,认为“曝光”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很多受访者认为,如果遇到不文明行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微博”。
1.5 媒介能力亟待提高
媒介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包括媒介知识、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相结合,直接影响并体现在个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之中,进而作用于个体的其他活动。目前,在大多数体育院校当中,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新闻摄影、电视摄像、视频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一类的课程。他们参与的媒介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网络留言等,对媒介组织的运作模式、媒介内容的制作原理一无所知,这就造成媒介知识和媒介意识的不足。
此外,体育院校大学生还存在媒介信息过度消费的状况。在接受访谈的大学生当中,一部分存在“媒介依赖”的现象,例如不带手机会焦虑、上网时间过长或者上瘾,“微博控”等。
更为矛盾的是,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和重视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大众传播中去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人人也都是“接受者”。这就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意发布信息、不顾法律法规发布不实或者不健康的信息、不加辨识参与网络暴力行为等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破坏社会的和谐、有序。
2 体育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2.1 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形式
(1)将媒介素养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加以推广,同时提供媒介内容制作方面的课程供全校选修。
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通识性课程之中。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等素质课程教育的经验,将媒介素养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全校各专业加以推广。此外,摄影摄像、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可以作为全校范围的跨专业选修课程,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选择。目前,大多数体育类高校都开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支撑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学校可利用这种自有资源优势,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2) 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体育院校的媒介素养教材。开展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符合体育院校大学生具体情况的专门教材非常重要。
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早已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例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观察其他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数都是由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媒体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学校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建设完整、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非常必要。
(3)鼓励学生组建与媒介有关的社团,组织与媒介有关的文化与竞赛活动。很多高校的校报采编团队、校内广播电台、微博团队、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等主要参与成员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为主,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少。这种情况使得校内媒体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应当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高校校内媒体组织的采访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写新闻报道,拍摄视频,进行后期編辑与制作等。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的获取、选择、编辑和发布过程。
学校可以组织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校园DV大赛,校园微电影节等,提升学生媒介实践能力。
(4)加强与媒体的横向合作,鼓励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参与媒体实习。学校和媒体是媒介素养教育中两个必须相互合作的要素。体育院校应当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专业机构的配合。定期邀请媒体人士开办讲座、授课,建立实习基地,派遣学生前往实习实践等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机会,增强作为传者的责任感和作为受众的理性判断力。从媒体的角度来讲,推动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行业本身的长远发展和生存环境也是极其有利的。
2.2 构建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1)理解媒介及媒介内容。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技术,媒介是讯息,是人的延伸。通过讲授媒介原理、媒介理论的相关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拟态环境的区分与识别,理解媒介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增强对与媒介内容的辨识能力和新媒体时代成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公民的能力。(2)掌握媒介技术。从介绍媒介的种类、属性、功能入手,提高实际动手和制作媒介内容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传播手段去进行采编,这是媒介社会对于人才的必然需求,应该让大学生的媒介技术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业余爱好”的水平。(3)媒介伦理与新闻法规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传播领域经常出现的相关问题、冲突与选择,加深学生对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理论的认识与思考,培养学生系统分析新闻伦理道德和新闻法规问题的能力,在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传播秩序,充分考虑传播效果和影响,对自身作为受众与传者的权利与义务有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黄旦,郭丽华著.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2007.
[2] 张立国,杨娟著.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