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高师音乐教育功能与价值研究

2014-07-04 00:19张天慧李巧伟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传承

张天慧 李巧伟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祁剧的传承与发展及其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13YBB030);衡阳市社科基金《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策略——衡阳花鼓戏的创新传承模式研究》(编号:2013C14)研究成果】

摘 要:我国的高师音乐课程长期以来沿袭音乐院校表演与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部分均采自欧洲音乐院校教学体系,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及其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长期来是由文化部门及民族音乐研究机构承担,其基本的传承意识、传承活动和研究成果大部分尚未被纳入高师音乐课程范围。因此,应加快改善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张天慧,女,硕士,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地方音乐、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我国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内涵气质,表达了该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民族音乐成为各民族彰显自身文化密码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载体的高师音乐教育,向下一代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传承文化的关键是人,作为文化传承的“活性文本”,人的各种文化行为和活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在音乐文化领域中,假若我们将目光从“物”转移到“人”身上,我国当前的几十万学校音乐教师,理所当然的便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活性文本”,高师院校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学,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不断对其改进,以适应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

1、观念“轻中重西”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音乐和音乐的审美需求渐趋多元化,中国民族音乐面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青少年一代盲目崇拜,盲目追随一切外来音乐文化,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对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陌生,电声音乐、摇滚音乐、通俗音乐等成为他们最为熟悉的音乐欣赏形式,而面对我们自身文化中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尤其是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戏曲唱腔,极为陌生,甚至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此种现象的产生十分可怕,不仅可能造成中国民族音乐后继无人,而且会造成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崩溃、坍塌和消亡。

近代以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欧洲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深远,主要教授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本民族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西化严重,基本上还没有自身母语音乐体系基础上的音乐理论或音乐课程,这就说明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实质上还不存在。长期以来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令大多数学生不识母语音乐,对民族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毫无所知,由此也缺失了对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师资的引进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重视声乐、西洋器乐等技能课程,很多高师院校在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器乐等课程严重缺乏师资,以民族器乐为例,据我所知,一般都只有二胡、古筝两门课程的老师,其他民族乐器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只能改学声乐或者钢琴等。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也不够细致,除了民间音乐的欣赏和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根本就没有其他有关民族音乐的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大都是一些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目的欣赏,课堂教学很少会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根本对这种课程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因为有些该课程的老师本身在他的学习阶段,也并非是学的此专业,兼职的从事自己所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课程讲授,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材资源缺乏

截至目前,我国的高师民族音乐教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编教材,于是也更谈不上有与之相配套的各种音响资料等。不同高师院校的民族音乐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特点,自己学校的情况,自编各种五花八门的“教材”“讲义”等,这样各自为政的局面,势必造成了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的不具体、不全面或者不合理。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措施

1、大力引进民族音乐文化

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应主动地、自觉的搜集当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和梳理完善,将其引入高师音乐教育,还可以建立与之相关的音乐课程或相关专业。当前,我国部分高师院校或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有开创民族音乐课程或专业的成功先例。例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学习班;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了南音演唱学习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师范专业)开设了长调演唱班;此外,将一些老艺人、民族民间音乐家以及地方剧团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进高师课堂进行表演和讲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他们自身最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演唱、演奏的传授给学生,也是引进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一种方法和措施。例如,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近几年师范专业学生的采风活动就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多次邀请了湖南新化山歌的民间艺术家、桑植民歌的传承人以及湖南祁剧、花鼓戏等方面的剧团演员来登台表演,并详细讲授每一种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表演形式等,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由此类推,如果全国的高师院校都能够以这种手段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模式之一来进行,结合自身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风情来传承民族音乐,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活动和方法。

2、合理完善课程設置

我们要在教学规划上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系统化和科学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各民族都有自己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这些资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将这些独具魅力和风格的民族音乐精华编入教材,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合理安排足够的课时课量。一定要具体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一些民族戏曲唱段,观看一些优秀的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学习和了解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充分知晓它们的风格特点,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民族歌舞的编导;在音乐理论课上,教师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的调式和民族的和声;在器乐选修课上,可以鼓励学生多选修民族器乐,并建立起民族乐队,同时也要开设民乐合奏课,经常进行民乐排练和演出。此外,还可以多举办民族歌曲演唱会、民族器乐演奏会以及民族音乐文化讲座、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欣赏讲座等形式,充分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氛围。在考试曲目上多提倡和鼓励学生选择民族音乐作品。对于课程的设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各个科目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民间音乐活动(如民族音乐采风、民间歌曲歌会、戏曲观摩等),在情感上一点点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3、加强民族音乐教材建设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必须要以构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前提条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院所应组织我国民族音乐学界的专家,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来共同编写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一定要广泛搜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在近些年取得重要理论和成果,比如我国已经现有的“五大集成”,这些成果都是几代民族音乐学家多年的积累和研究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果,让它逐步合理的转化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4、创建新型教学方法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我们一定要摆脱以往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能够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学习。音乐的课堂本身应该就是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强调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在民族音乐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教师要有“超越时代”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不要认为自己一定就是权威的象征,也不要认为学生就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系下,在情感认知与价值观能够达到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种学生与教师“交互主体”的关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素芹,董茉.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聂英.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改革与实践 [J]. 中国音乐,2001,(3).

[3] 冯继先.民族音乐教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79,(10).

[4] 梁璐.浅谈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传承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