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娟
摘 要:本文从中美价值觀差异角度深入剖析《虎妈战歌》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争论。在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角度分析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虎妈式”、美国式教育各有利弊。因此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恰当的家庭教育目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
三年前《虎妈战歌》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化、教育各界人士纷纷对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发表意见,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我作为一个6岁女孩的母亲,目光每触及这本书的封面,心中都会泛起小小的波澜。你可能会想“不就是一个成功的美籍华人出书吹嘘儿女学业成就吗,何以会引发中国式教育挑战美国式教育的争论?”可以说争论的焦点不仅在于哪种教育方法更先进,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取向,面对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望子成龙的父母究竟是该尊重孩子的天性任其发展还是要“棍棒之下出孝子”,怎样才算是“成功”呢?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差异
1、教育目的不同。《虎妈战歌》中作者蔡美儿自称在教养子女上沿袭了中国传统的严教思想,非常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目的是为了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从“虎妈”的“十不准”和严苛的管教方式,比如不练好琴就不许上厕所等,我们可以看出“虎妈式”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种近似严酷手段逼孩子“苦读”的教育,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仁爱之心、高尚正直、为社会服务的人,而只是“今后在社会上不会吃亏的人”。
而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能力的“社会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快乐就好。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2、价值观不同。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父母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所以中国父母的期望相对于孩子的能力是过高的。“虎妈”的这种逼孩子“苦读”的教育是剥夺他们的个人意志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树不砍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依然处于指导地位。认为只有成年人才能把握孩子成长的正确方向,孩子是没有能力作出正确选择的。父母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父一辈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旧思想被强加在孩子身上,以至于一代代不断被传播下去。
相比之下,美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民主宽松得多。个体主义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主语核心价值观的位置,因此尊重孩子在成长中的个人意愿,是美国式家庭教育的重要特征。美国父母会为小孩子立下许多规矩,而对大孩子则较多的尊重其自身的兴趣和选择。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的根源
价值观不同,评价教育方法孰优孰劣就会遇到困难。我们究竟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至此,分析中美教育观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变得尤为重要。“虎妈式”教育引起的争论无不体现了中国历史、宗教文化传统、经济形态等各方面与美国之间的差异。
1、历史背景的差异。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小农意识影响深远,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内敛和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而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经历了独立战争、西进运动,形成了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民族特征。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
2、宗教、文化传统的差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至今“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从孔子开始,儒家只讲具体的“道”。不谈抽象的“道”,特别是没有宇宙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无论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是孟子的“得天下有道”,都只局限于六合之内。荀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儒家的这种务实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重实际而轻玄想,重形象思维而轻抽象思维,表现在价值观上是以实用为上①。此外,孔子的高足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及其弟子并身体力行地在列国间的仕途上长期奔走之后,仕途与中国古代文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的目的为了当官。文人为什么要入仕?还是用孔的话说:“学也,禄中其中矣”。这样,今天的家长尤其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而西方古希腊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把人的价值追求引向了求真。在古希腊人看来,“爱智慧”(从事哲学活动)是追求人生境界的体现,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我们追求它(智慧),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
3、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美国生产力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职业选择面宽。相应的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因而把孩子培养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而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某种职业上,选择面窄。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和一些旧有的观念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因而在教养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父母认为学业成绩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成“才”。
三、给中国父母家庭教育的建议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存在巨大的差异都是可以接受的。单纯的否定“虎妈式”中国家庭教育,或盲目崇拜西方教育都是不可取的。通过本文对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分析,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应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考量——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变“管束”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注释:
[1]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深圳市翠园中学 陈建宁
[2]《儒家的困境》[美]钬百瑞著,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