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圣经》情节探析

2014-07-04 17:08缪建英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情节圣经

摘 要:纵观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无论是从当选总统一直沿袭由首任总统乔志·华盛顿所开启的手按《圣经》宣誓就职的传统看,还是从他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圣经》术语﹑引用《圣经》原话和典故﹑模仿《圣经》的话语模式和文体风格等方面看,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都充斥着一种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圣经》情节。它是以基督徒为主体的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也是迎合“公民宗教”和追求演讲效果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圣经》情节;“公民宗教”

作者简介:缪建英(1965-),女,四川仁寿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3

引言

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共产生了四十四位总统,其中除五位总统因病死或遭暗杀等原因未发表就职演说外,其余三十九位总统均在每一任期开始时发表过就职演说。美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总统宣誓就职尽管没有要求必须使用《圣经》,但在曾发表过就职演说的总统中,除约翰·昆西·亚当斯和西奥多·罗斯福 (习惯上称大罗斯福)略有创新外,其余总统无一例外地沿袭着由首任总统乔志·华盛顿所开创的先例,手按《圣经》宣誓,以示对其领导使命和对宗教的承诺。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就职时,甚至手按两本《圣经》宣誓。历届美国总统,尽管兴趣爱好﹑宗教派别和施政方针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就职演说无一例外地充斥着一种浓重的《圣经》色彩,即便是亚当斯和大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也是如此。除了青睐“上帝保佑”﹑“全能的上帝”﹑“应许之地”等《圣经》中俯拾皆是的字眼外,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还乐此不疲地引用《圣经》原话和典故,甚至借用《圣经》的话语模式和文体风格,以展现总统的个人风采,表达总统的雄才大略和美好愿望。为了体现宗教虔诚和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总统发表就职演说时,除了沿袭手按《圣经》的传统外,有些甚至直接翻到《圣经》的具体章节进行宣誓。在向来崇尚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为什么仍然一直弥漫着这样一种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圣经》情节?要认识和理解这份执著的《圣经》情怀,就必须首先对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生活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有所认识和了解。

一、 迎合上帝的新的“选民”的信仰需要和政治愿望

据《圣经》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他的“选民”以色列人的信仰是否虔诚,特地让以色列人在埃及惨遭奴役,后来,上帝向摩西显现,答应拯救以色列人,特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往到处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迦南。经过长达四十年的旷野漂泊,以色列人最终到达迦南,并据此认为,迦南就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即所谓的“应许之地”或“福地”。1620年,为了摆脱国内的宗教迫害,一百余名虔诚的英国清教徒带着《圣经》,乘“五月花号”小船横渡大西洋,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跋涉,最终在普利茅斯登上了美洲大陸。根据《圣经》的允诺,将有一个民族在最后日子里崛起,以迎接千禧年的到来。北美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因此,初到美洲的清教徒无不把这里看做是上帝特地为他们隐藏起来的希望之乡,这片新土地就是预言中的“新以色列”,即所谓的新的“应许之地”。基督教的“选民”教义使他们深信,他们就是上帝的新的“选民”,不仅蒙受特殊的神恩,而且还担负着上帝所赋予的建立基督教国家以及垂范和拯救世界的重任。“美国显然必须继续领导我们曾作出巨大努力而创造的这个世界…在这个欢乐的山巅,我们听见山谷里传来了要我们作出奉献的召唤…现在,我们必须以各自的方式,在上帝的帮助下响应这一召唤”1,191。即便是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美国第四十二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就职演说中感觉到上帝的新的“选民”为实践所谓的“上帝的召唤”而表现出的那份执著与豪迈。

第一批清教徒移民是带着《圣经》来到美洲大陆的,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圣经》逐渐成为了移民的基础文化读本,其地位之重要,远非其他书籍可比,通常被移民在实际生活中当成评判公正的标准。自17世纪30年代起,新大陆的清教神学里就开始涌动着一股启示未来的热情,到处展现着人们对《圣经》中千禧年降临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憧憬。到了18世纪,北美的公众语言中已大量充斥着“以马内利”、“新迦南”等预言太平盛世的美好字眼。从这时开始,清教徒就热衷于从《圣经》中寻章摘句,把《圣经》语言涂上政治色彩以迎合时势的需要。实际上,自建国以来,《圣经》就一直被美国民众视为跟《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一样重要的“奠基文本”。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韦伯斯特甚至认为,《圣经》,尤其是《新约全书》,是世界上最具共和思想的书籍。由此可见,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核心政治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他们看来,宪法保护下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制度,具有崇高和神圣的意义,是一套正确性不容置疑的价值标准,它符合上帝的意旨。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把《圣经》语言涂上政治色彩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因为这样做既可迎合上帝的新的“选民”的信仰需要,又能同时满足他们的政治愿望。里根与在任总统卡特进行电视辩论时就使用了“建在天上的城”这一《圣经》意象来描述他对美国未来的展望。尽管里根的引用有歪曲经文的原意之嫌,但就当时的具体情况而言,也的确达到了帮助他讨好选民﹑赢得大选的目的。“我听说,今天正在举行数万个祷告会,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是上帝保佑下的国家,我相信上帝希望我们永享自由。我认为,如果今后每一次就职典礼日都成为祷告日,那将是件合情合理的好事。”1,171这就是里根在其总统第一任期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听上去无异于对其后美国政治与宗教生活的庄严承诺。入主白宫后,里根总统直接将1983年定为 “《圣经》年”。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虔诚的基督徒,里根对《圣经》的执著情怀,虽说让他招致过不少非议,但正是这份执著让他在极大的程度上迎合了基督徒占压倒多数的美国民众的信仰需要和政治愿望,也最终使他在美国历史上跻身林肯、小罗斯福等伟大总统之列。

二、 迎合“公民宗教”的整体需要

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实则非常宗教化的国家。调查显示,“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新教的一统天下。在《独立宣言》发表时,在信仰上帝的美国人中,80%是新教徒”2,46。尽管美国一直以崇尚宗教自由而自居,但就信徒的人数及其信仰的虔敬度而言,基督教在美国虽说不是官方认可的国教,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事实上的“国教”, 或者称为“公民宗教”。它在美国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法国观察家托克维尔曾这样说过:“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人的心灵保持如此巨大的影响……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尽管宗教不能提供自由感,但它能促使自由机构作用的发挥。事实上,美国居民本身是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宗教信仰的。我不知道所有美国人是否都能诚挚地信仰他们的宗教,但我可以肯定,他们认为宗教对维护共和国体制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观点并非是公民中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所特有,它属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各阶层。”3,35-36

“公民宗教”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雅克·卢梭在《社会契约》一书中提出的,实际上,人们先后对其有过多种不同的叫法,如“国民宗教”﹑“共和国宗教”﹑“民间宗教”﹑“大众宗教”﹑“市民宗教”,等等。自从社会学家罗伯特·N·贝拉在1967年发表了《美国的公民宗教》一文后起,“公民宗教”这一名词便进入了当代美国人的常用词汇中。关于“公民宗教”,美国学者对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看,学者们大多认为,美国“公民宗教”信仰上帝,是上帝拣选了美国民族,并赋予美国以历史责任,总统是美国“公民宗教”的中心代表,是将神圣与世俗观念结合在一起的中心人物。贝拉对“公民宗教”的理解就极具代表性,在他看来,“公民宗教”就是“一种宗教象征和信仰主体,它已被国父们引用于国家基本文件,成为美国生活中的一股中心力量。几乎每个总统的就职演说都要把它的一些主题放在突出地位。这种公民宗教同美国各教派的宗教有显著差别,但并不对立。它来源于基督教,但经过筛选,决非等同于基督教。一般美国人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矛盾”3,36。

因此,不难看出,在美国,任何一位政治竞选者,尤其是总统候选人,要是没有虔敬的基督教信仰,是很难赢得广泛的选民基础的。而且,美国总统选举中还一直墨守着一条选民们都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即认为总统应由传统的新教徒担任,他不仅应是一位道德楷模,而且也应是被所有人所公认的宗教真理的代言人。这一协定的实质其实就是要求美国总统的言行必须体现“公民宗教”的整体需要。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除了基本相似的宗教背景外,就职演说自然成为每位总统都必须全力以赴争夺的阵地,因为这是新当选的总统与民众的第一次正式交流。在演说词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圣经》词句﹑典故,甚至直接引用《圣经》的原话,一方面能满足“公民宗教”的整体需求,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圣经》的威严、庄重,增强演说的感召力。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在其就职演说中对上帝或《圣经》只字不提,因为这会在根本上有违“公民宗教”的整体需要。

三、 迎合总统个人的信仰需要﹑增强演说的感召力

就职演说不仅是总统任期内将要实施的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探视总统个人宗教信仰的窗口。在迄今为止的四十四位总统中,就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而言,吉米·卡特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卡特在白宫任总统的同时,还在华盛顿第一浸礼会教堂担任正式的主日学教师,同妻子一起用西班牙语在白宫家庭祈祷中朗读《圣经》。在处理国事中将信仰付诸行动是卡特在白宫任职期间的一大特色”4。这是《环球时报》对卡特总统在处理个人信仰和政治生活的关系方面所作的总体评价。事实上,纵观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无论是就提及《圣经》的次数,还是就直接引用《圣经》的原话而言,卡特总统的就职演说都是无与伦比的。“我的面前是一本1789年我国首任总统就职时使用过的《圣经》,我刚才宣誓就职时用的是几年前母亲给我的那本《圣经》,这本《圣经》打开的地方写着古代先知弥迦所留下的一则永恒的训诫:‘世人啊,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1,157-158。要是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上面这些话是很难让人与堂堂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联系起来的。实际上,除了吉米·卡特外,还有约翰·肯尼迪﹑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老布什和小布什等多位总统,都在他们的就职演说中直接引用过《圣经》的原话。这些总统所引用的《圣经》话语虽各不相同,但其用意却大同小异。除了向美国民众表明当选总统的信仰背景外,更主要的是想借助《圣经》话语的感召力,来帮助他们应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比如,肯尼迪总统在其就职演说词中就引用过《以赛亚书》中的“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1,137 这句原话,来号召苏美两大阵营联手协作,维护世界和平公正;1993年,克林頓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引用的是《加拉太书》中的“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来号召民众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1,191。

为了更好地唤起民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增强演说的感染效果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还煞费苦心地不时引用一些早已为民众耳熟能详的《圣经》警句和《圣经》典故。小布什在2001年1月和2005年1月的两次就职演说中就先后引用了《圣经》中的“好萨玛利亚人” ﹑“十诫”和“登山宝训”三个著名典故。实际上,就美国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中所引用过的《圣经》原话而言,几乎每句话的背后都有一个著名的《圣经》典故。这些出自《圣经》的警句和典故,自然会如撰稿人所期望的一样,使总统的演说取得布道般的神奇效果,从而大大增强了演说的感召力。

此外,庄重典雅的《圣经》文本风格也深受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的青睐。比如,选用古体词“thou”替代“you”﹑用“deem”替代 “think”﹑偏愛“for”或“so”开头的《圣经》句式,尤其是“let”开头的祈使句,等等。因为《圣经》风格的文体形式使语言显得庄重有力,使人们感到亲切、信服,从而使演说具有布道般的神奇效果。据统计,1973年1月,尼克松总统在发表连任就职演说中,单“let…”句式的使用就高达二十次。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从第十四段开始,连续五段使用了“let…”句式开头,而且单这五段中对“let…”句式的使用就达九次之多,可见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对庄重典雅的《圣经》文本风格是何等的青睐!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就以崇尚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而自居,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民众之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间的界限历来都不像宪法中所规定的那样明显,二者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上述几方面对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圣经》情节的探讨中得到印证。在超过九成公民信仰上帝的美国,上帝的存在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像国庆﹑总统就职及国葬等重大仪式中,手按《圣经》向上帝祈福,不仅成为自首任总统华盛顿以来的一贯传统,而且也是“公民宗教”的客观需要。此外,《圣经》词句﹑典故和文本风格所特有的权威性和感召力,也是美国总统和总统就职演说的撰稿人所无法抗拒的。用分析哲学家拉姆齐的话来讲,体现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那份执著的《圣经》情怀,就是信仰者外在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情形就像小昆虫咬住我们的感觉,或者坠入爱河时的感觉,或者如基督徒说自己是上帝的特选之民那样的感觉,这种宗教执著奉献就是一种情怀,它很像是经过了个人的内在革命后激发出来的某种感情”5,97。因此,可以断言,在看似世俗化实则非常宗教化的美国,为了迎合以基督徒为主体的美国民众的信仰需要和政治愿望,为了增强总统就职演说的感召力,充斥在历届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那种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圣经》情节,定会被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总统传承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参考文献:

[1]郑家顺主编.《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徐以华主编. 《宗教与美国社会》(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3]R·G·哈切森《白宫中的上帝》(M). 段琦 晓镛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环球时报》(J)2004年1月30日,第五版.

[5]单纯. 《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情节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如何理解故意杀人罪中的“情节较轻”?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