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质疑和思考

2014-07-03 10:45李晓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底数交流数学

李晓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54-02

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迫切任务。新一轮的课改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构建和认知分享的观点,使学生优势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大家共同提高。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产生了一些质疑和思考。

一、小组合作交流是形式还是途径

现在的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小组合作交流成为流行。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交流是新型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了这样一个环节似乎就没有改变旧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得到彰显。我认为,小组合作交流只是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数学课堂的途径之一,而不是用来包装新课堂的华丽外衣。小组合作交流并不适用所有的课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慎重选择要不要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比如在以运算型为主的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运算的耐心和正确性,不适宜合作完成;而在探究型课堂中,仅凭学生个体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就能获得更多信息,开阔视野、享受合作的智慧。

二、小组合作交流是必须还是选择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不同的课型对小组合作交流有一定的选择和区分,就一节课而言,小组合作交流并不能适用所有的环节,但也要让小组合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在教授《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课时,让学生再现同底数幂除法发现过程。这个问题虽然很有个性化,如果采用合作完成,由于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个体思考积极性不足,交流时易出现千人一面或附和追随,所以我选择部分学生作答进行投影展示。在同底数幂法则探究之后,我又一次提出问题:“你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有何认识?”这个问题看似比较突兀,但由于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或思维的片面性,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补充完善,从公式的结构特点、公式中的字母代表非零实数或整式、公式可以逆运用等方面认识了这一法则。在最近《二次根式性质》教学中,当探究出“()2=a(a≥0),=a(a≥0)”后,我提出:这两个公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合作后,有一组同学的回答真让我惊讶:(1)都是根据平方根定义得出的;(2)都有条件;(3)字母代表非负实数、整式、分式;(4)都可以逆向运用;(5)将这两个公式合在一起:()2=a(a≥0)说明一个非负数既可以看成一个数的平方,也可以看做某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如果没有小组间的充分合作交流,是难以得出如此精彩的回答的。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获取唯一答案还是思维火花碰撞

面对着小组合作交流带来的轰轰烈烈的场面,我往往欣喜不足,担忧有余: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到底交流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交流的必要?如何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合作主体,而不是在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我在教授《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课中,在探究并认识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清50=1的理由吗?a0=1是否成立?”由于课前有了预习问题的铺垫思考,学生能顺利说明50=1的理由,而对于问题:“a0=1是否成立?”学生有的说成立,有的说需要条件a≠1才能成立。我追问:“那00到底等于多少?”有的说等于1,也有的说等于0,还有的说这个式子不存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于是我要求每位同学都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合作要达到高效和预期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值得或者需要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必须考虑在小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和深度;必须考虑优异学生的全盘主导性对落后学生的影响,要杜绝优异学生的全盘掌控,从而使小组其他成员被动参与,甚至长期如此,形成依赖性。教师不要把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演变为学生获取唯一答案的捷径。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和相互学习,使得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和操作要义,指导学生将合作交流延伸至课外,相互探讨存在的问题,分享奇思妙想,交流学习、生活体会,相互帮助,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底数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幂的大小比较方法技巧
同底数幂的乘法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比较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