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颖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有兴趣——有信心——能学好——运用它——爱上它”这样的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还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要放开双手,变“教”为“导”,学生要自行探索,变“被教”为“爱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化学的教与学变得简单。
关键词 中学化学 学生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93-02
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高效教学呢?
一、教师放开双手,变“教”为“导”
(一)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并不断反思
第一,备教学内容,备教学重难点。教师要熟练掌握《新课程标准》,要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点,把握重难点。同时要多角度的分析,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便在有需要时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维。
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课本或者是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能从充分的资料中归纳或探究新知识。
1.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要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得心应手。例如:在新人教版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请大家阅读课本48页至49页内容,归纳出分子的性质。(2)请大家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①春天,百花争艳,花香沁人心脾。②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压缩,变成液态,装入蓝色的钢瓶中,便于提供给有需要的病人。(3)请大家思考并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4)老师有些想法,请大家帮老师判断一下是否正确:春来来了,柳絮纷飞,这体现了分子的不断运动;沙子和石头混合在一起之后,沙子进入到石头之间的缝隙,这体现了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房间,我们会看到有很多悬浮在空气中的物质,这就是我们所学的分子,也体现了分子质量小、体积小的性质。
2.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这样学生才知道该干什么。例如:在观看了一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视频之后,教师问: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面,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这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游戏学习方式,例如:(1)小组接龙式,即将学生分成8~10个小组,按照顺序逐一说出规定的内容,说不出来的扣分,说的又快又好的加分。(2)小组竞赛式,即将学生分成4~5个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竞赛题,有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进行比赛。
第三,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做好记录,做好反思工作,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相信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一,教师在课堂中要能纵向的把握课堂,对课堂要做到放的出去,收的回来,并随时准备为学生提供横向的思维。纵向的思路,即整个教学思路,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横向的思维,即在每个环节中对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思考。
第二,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自己的收获。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上化学
第一,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告诉学生一些化学上的小故事,或是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窍门、生活妙招。例如:在讲到活性炭的吸附性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家里可以用活性炭放在冰箱里去除异味,如果没有活性炭的话,柚子皮放在冰箱里同样能除去异味。
第二,课后布置的作业,尽量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到水的净化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动手自制一个净水器,看看谁做的最好,并说出自己所做的净水器的原理。
二、学生自行探索,变“被教”为“爱学”
(一)根据学习目标,课前学会预习
第一,为学生准备好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找到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要求学生预习时不能只停留在“想”,要边想边写,把想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并且做出批示,每天都评比预习冠军。
(二)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和大家共同探讨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及考点,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完善并改正自己的理解。
(三)课后整理自己所学的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某些知识,一定要让他们在学会了之后,多运用,这样才能延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存储时间。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