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淑华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本文从“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形成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方面介绍了笔者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生成性?理念?口语交际
一、“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如下情况——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能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但是在课堂上回答教师问题时却支支吾吾,含糊不清,而在单位公司或学校社团的应聘职位时更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究竟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哪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所以,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主动地加以建构。根据这个理论,笔者在口语课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成性”发展研究,经过不断的尝试,提出如下图的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的框架。
二、“生成性”教学的内部条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它是学习者(学生)从自身原有知识与经验出发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生成过程。而要促使学生本人具有“生成性”,从根本上就要转化学生的学习观念,提倡个性地学习。
笔者在对汽修专业的班级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如下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口语交际基础,但口语交际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经常只顾自己说,打断别人的讲话,缺乏交流时的素养;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兴趣不一,有的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漠然置之,更有的学生千方百计逃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此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意识到“说话是一门艺术”,与人交流时不自觉地会把社会上一些低级庸俗的语句挂在嘴边。因此,笔者在第一次口语交际课上首先是设计如下活动:让全班学生分为四组进行两次讨论,讨论的主题都是“技校学生是学好专业理论重要还是学好专业技能重要”,不同的是,第一、第二组首先进行自由讨论(显现他们的原始状态),第三、第四组则要求他们必须等对方发言完毕后,才可讲出自己的观点。活动后提问:两次讨论有什么不同?当你与朋友交谈时你是如何表现的,是像第一次还是更倾向于像第二次?你认为你这样对话是由于你自己的个性所决定的吗?或者因为别人的个性,有影响吗?在这堂课里,既没有“教”概念,也没有“教”技能,只是在活动中促使学生反思,在交际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唤醒学生“自觉地”谋求改善自己的日常口语交际。那次课上,“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文明用语”“养成说话礼仪”便成为学生“约定”的口语交际课堂的规则。
其次,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口语交际的实用性,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应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搬移,而应该是专门设计一定的情境(语境),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从而使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如“介绍”,新生刚到学校时,你如何作自我介绍?假如你去应聘,你将如何介绍自己?假如你第一天上班,又应怎样向新领导和新同事介绍自己?同样是自我介绍,由于有了一定的范围、特定的对象,内容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实际的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又如,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口语能力训练: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在“二手车买卖的咨询和洽谈”的情境下进行训练;文秘专业的学生宜在诸如“公司在外开年会,致电预约会议场地”的场景下进行模拟交际训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妨在“某客户投诉电脑上网速度慢”的场合下进行训练。
三、“生成性”教学的外部条件
有了饱满的种子,还需要适宜的环境来支持它的生长。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力求从学生内部激发他们“生成”学习的能动性外,还多方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 “生成”新知识。
1.情境体验,先练后讲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在自学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而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前提之下先进行自我创造,再自我诊断、剖析,更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后面教师的知识讲解埋下了伏笔。如“解说”,先播放一段录好但消音的画面,让学生“自我创作”后再放出音响,然后让学生对照学习。这种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教学空间变为具体形象的现实生活空间,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从“不愿讲”变为“乐于讲”,从而真正实现口语交际的实用价值。
2.合作展示,评价反馈
在讲授“介绍产品(工艺流程)”时,学生要掌握如何有条理地介绍物品(工艺)制作过程。笔者首先要求每个小组设计或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如纸小汽车),或观察某个产品的制作过程,再回到课堂给同学介绍。学生由于有了制作或观察的亲身体验,上到讲台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介绍。
评价在口语交际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口语交际课能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评价学生表达、倾听、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多赏识,少指责,激励引导,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3.范例引导,整合训练
课堂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阵地,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如在让学生体验“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后,回放他们的活动视频,再播放我校丰田招聘日的录像,让学生学习音像材料里优秀学生的示范,体会说话时的节奏、语调、神态、表情等,可说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而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复述到说话、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从模仿到实践,按部就班,逐步推进。
在开设口语交际课集中训练的同时,还应利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课余的时间进行整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复述、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學中可通过评议、修改等环节,培养语感,矫正语病,提高说话的严密性与条理性,实现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4.课外实践,量化考核
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活动和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是很大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参与可得到加分奖励,而且将参与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口才协会等专业社团的一系列课外实践也直接纳入课程总体评价体系给予量化加分,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瑾.高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6(7).
[2]张桂英.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把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2).
[3]叶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州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