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卫 杨少昆
摘 要:目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尤其是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就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工学结合”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4-0124-02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缺口更是突出。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工学结合”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技能型紧缺人才”是指在当前经济市场情况下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的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受到很大限制。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
应积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就业,更主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技能型紧缺人才。
2 国外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世纪初是现代意义上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始,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美国工学交替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现在还有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具有以下的经验:
①职业教育法制的完善;
②政府办学,以公立学校为发展主体;
③服务区域经济、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
④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⑤建立与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资格鉴定制度。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学校广泛参与,只有调动其积极性,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才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政府只是起到一个政策引导作用,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有心无力,校企合作的大部分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由于政府缺乏主导,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工学结合最后只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来促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3 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 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要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首先要考虑到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它主要是以创收利益为主。提高其积极性通过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政策优惠利益驱动,比如接收学生实践可以减税等;二是由于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低,学生可以做这方面的廉价劳动力;三是企业可以从实习的学生中挑选、聘用适合其岗位的优秀学生。由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配合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除了让企业意识到它的教育责任外,职业院校要以培养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培养目标,以企业的满意度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对于政府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加紧制定和调整,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合作开发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建立是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动手机会和与社会工作挂钩的基本保证。通过合作开发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在互惠互利地基础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良性对接,担负起各自人才培养的任务。(学校有足够的实训场地,可以节省投资,同时学生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而企业则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秀的员工)。
3.3 创新改革
3.3.1 突出“双证”,实行“双证融通”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能够直接上岗工作的,要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的,所以培养时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是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的,重点培养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以电专业学生为例,毕业后要从事维修电工的工作,那他除了在学校要学习相关的电工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考核,考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电工证,除此之外上岗还要考一个电工上岗证,这样才能有资格进行电工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要突出“双证”课程,实行“双证”融合。
3.3.2 工作过程化
开发职业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必须与工作过程相联系,也就是课程模式工作过程化。不同行业的“工作过程”是不同的,比如加工制造类行业的工作过程主要是指“劳动过程”,即生产一线的人员执行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如生产过程中解决方案的制订以及组织内各个不同成员在生产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工商类专业的工作过程化是指“商业运作过程”,即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公司设计并实施的商业计划或生产能力;机械行业的“生产过程”是指整个企业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如机械设计、加工和质检,以及这些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突出其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为例,我们要通过实际加工厂的学习工作来了解其整个过程,然后整个工程中所需学习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可在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
3.3.3 注重实用
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实用。因此,可以在制定课程内容时采取专业知识的学习配套相应的实习、实训,将两者形成知识模块。利用模块化教学,并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可以将工学结合的效果发挥到到最好。模块化教学的核心强调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决于主要来源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实际要求,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和够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4 结 语
目前,在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前提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政府政策法规的积极推进,企业行业主动参与,学校的积极引进共同构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企业也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要积极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2009,(8).
[2] 阚小良,彭腾.论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的“五实”模式[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 蒋青泉,宋燕辉.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
[4]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