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倩
摘 要:以企业年金的内涵界定为基础,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实践进行分析,讨论了目前企业年金运作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而给出四种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策略。
关键词:企业年金;运作模式;投资组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50-02
随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担任着社会稳定和受益人晚年生活重要保障任务。采取何种投资组合策略,对企业年金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年金的内涵
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在基本养老保障之外,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也是企业按照一定规则筹集资金并投资营运而形成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建立企业年金的前提是企业及其员工已经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并且企业自身有实力有意愿建立。
企业年金以员工薪酬为基础,在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扶持下,由个人和企业共同出资,统一放在个人账户下,由金融机构托管,并指定专业投资机构管理。只有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职工才可以从个人账户中领取企业年金,可以一次性领取也可以定期领取。职工工作单位发生变动时,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如果新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与基本养老金相比,企业年金具有以下五方面特点:第一,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保障超过基本生活水平以上的需求;第二,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自行建立的,具有非强制性;第三,是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企业为举办年金计划的主体,政府财政不承担最终偿付责任;第四,采用个人账户管理,资金积累完全进入个人账户;第五,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引入了市场机制,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企业年金资产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企业年金作为一项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的制度,具有收入分配、员工激励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企业年金计划对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吸引优秀和有用人才,保护职工利益和完善分配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强化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企业年金计划,不仅有利于于调整养老制度结构,拓展资金筹集渠道,而且能够为建立新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实践
中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探索,1991年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基本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思路。按照该思路,养老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多支柱养老制度模式,使养老制度从单纯注重社会功能转变为更多地注重经济功能,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在完善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劳动力市场发育、推动金融深化、促进社会长期投资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总体规模看,1991—2000年间,中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只有1.6万余家,参加职工560万人,基金累计191万元。到2006年底,参加职工达到964万,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2.4万家,基金积累达910亿,年平均增长100多亿元。2007年9月,基金积累已达到1 200亿元。
2008年,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3.3万户,而2009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各类企业共计325万户,企业年金的参与率仅为1%。截至2009年底,中国企业年金共为2 533亿元。其发展规模仍远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预计2010年1万亿元规模),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仅占国内企业总数的约1%,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中小企业的参与率很低,现实发展情况与起步阶段市场的乐观预期形成强烈反差。
三、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
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由于受托人的不同,企业年金有多种不同的运作模式。与全国社保基金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是由企业自行选择的,可以有很多,而社保基金只有一家受托人,即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企业及职工选择受托人后,再由受托人来寻找其他的服务机构,也可以自身法人受托机构的身份同时兼任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或其中一项。
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颁布,企业年金的资格在不断增多,企业年金的模式也在不断扩展:养老金公司在原来“2+2”模式基础上,又扩展到“3+1”模式;银行在获得受托人资格之后又出现了“2+1+N”模式,即“受托账管一体化”模式。企业年金管理的组合模式包括:“银行+保险”、“银行+基金”、“银行+券商”、“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券商”等多种模式。
无论采用何种企业年金计划操作模式,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年金基金的规模而定。表面上,企业年金运作涉及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较多,但是对于专业的养老金公司而言,这些企业年金计划的操作模式在运作流程上已经很成熟了,因此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实现各家管理机构有效沟通,信息、技术共享,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过多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所导致的扯皮推诿和效率低下等现象,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四、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策略
根据2004年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中国企业年金可投资以下几种渠道: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50%,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
在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过程中,以获得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基金增值保值为目标,有以下四种具体的投资策略可供选择。
(1)固定比例投资策略,是将基金按固定的比例投资于国家债券、银行存款、短期贷款、公司债券、房地产、股票等投资领域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形成多种资产。当某种资产净资产变动时,就调整投资比例,使投资能维持原定的比例。(2)变动比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根据当时的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将年金基金按照一个恰当的比率分别投资于债券、房地产、股票、期货和其他领域,并根据基金价格的变化来调整投资组合中各种资产的比率。(3)保值策略,是指基金选择收益率有保障的资产进行投资。一种形式是将企业年金投资于保值公债、保值存款等资产。这种保值一般是指国家、政府通过法规形式,规定特定的资产收益率要高出通货膨胀率若干个百分点,其原则是使每种投资具有正的实际收益率。(4)平均成本投资策略,是企业年金进行长期投资是最常用的一种投资策略,该策略的投资领域一般是股票和有价证券。所谓平均成本是指每次认购金融资产的平均价格,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以固定数额的资金去购买某种资产。
当然,在企业年金投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策略,当一种策略无法充分满足企业投资需要时不行,就应将几种策略结合起来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李宏艳.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托管、投资与监管研究[J].理论月刊,2004,(2):12-17.
[3] 孙飞.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优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3,(11):39-42.
[4] 高建伟.中国DC型企业年金投资策略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