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2014-07-02 03:21何书彩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理论渊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何书彩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的合理扬弃,是对西方生态伦理理念的必要借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诉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03-03

在党的十八大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被写入政治报告,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从实践上分析,这是彰显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从理论上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生态观都是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恶化和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自然界相对于人类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离开自然界,人就丧失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言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自然。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须遵从客观规律;过度索取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界是具有生命体的客观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性和自身运动的规律,在我们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影响着我们。马克思还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的举动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要看到“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楼兰文明的消失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见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做到与自然的融洽相处,才能从自然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二)人类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人类对自然规律是一个由无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不会利用到科学利用的过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的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5]“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6]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支配即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人类支配自然的历史是不断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之源头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八大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之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生态观的合理扬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

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自古就为我们的祖先所关注。可以说,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中国大多数思想家认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朴素整体观,明确承认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合德并进,圆融无间,才是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周易·大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意思是说人若能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相处,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圣人。孔子主张对自然的开发要合理。孟子认为人和天是相通的,《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主张万事万物应该和谐相处,人应保护自然。《春秋繁露》载董仲舒语:“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学者张载明确地使用了“天人合一”概念,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明代王守仁提出,“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主张凡有生命的事物,凡劳动成果和天生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

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之中国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天人合一”与朴素的自然伦理“仁民爱物”论,尽管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战争破坏等诸多因素影响未能大补于中国古代环境的状况,但古人这种理念弥足珍贵。经过改造、充实、提高,赋予时代新义,这些理念也就成为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新文明观的文化渊源。今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则是对中国古来“天人合一”及“仁民爱物”思想的弃糟粕、扬精华。endprint

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仅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和谐理念。当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虽以中国传统生态和谐思想为渊源,但更远远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朴素的生态和谐理念。

三、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必要借鉴

人类中心主义学派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潮,人类中心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等以墨迪、帕斯莫尔、诺顿、什科连科为代表的诸多流派和观点。

虽然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很多流派和观点,但总体上都认为:人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认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出发点和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强调人的利益和人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并对自然界为所欲为,相反,人类中心主义是以承认和尊重自然规律及其运动为前提的,即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7]。

自然中心主义学派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自然中心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以辛格和雷根为代表的生物平等主义,以施韦兹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 以莱奥波尔德和奈斯等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诸多的流派和观点。其中,施韦兹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主张,他的《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为西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8],虽然自然中心主义形成了很多的流派和观点,但总体上自然中心主义学派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突破传统道德只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将伦理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与动物等所有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把遵循自然规律作为我们人类的道德义务。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吸收是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必要借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

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普遍存在着深刻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在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环境恶化的趋势却日趋明显,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永续发展和走向。《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表明,中国的环保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 423.7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53.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3.05%、2.62%;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 337.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4.52%、2.77%。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至极差水质监测点占57.3%。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2012年,全国共发生542起突发环境事件,包括5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5起较大突发环境事件,532起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9]。

与此同时,我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方面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并以此为借口,对不发达国家实行“绿色贸易壁垒”,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艰难。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性产业。作为一个工业文明还未充分实现的国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实现后发优势,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无疑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战略性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把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原则相结合,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相结合,另辟蹊径,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双重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层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注民生,实现包容性增长,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必将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也必将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渊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论《毛诗正义》的情志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马克思主义透视“四个全面”的理论渊源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