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迎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外语教学中英语流行语翻译的情感过滤分析
李迎迎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情感过滤假说倡导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英语流行语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以内及以外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开展翻译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流行语中语言、文化等因素对二语习得者的制约,而且有助于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情感过滤分析;英语流行语;翻译
Dulayt和Burt于1977年提出用“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来解释情感因素怎样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后来,Krashen(1982)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情感过滤是外语学习中影响个人差异的主要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需求、态度和情绪状态。这些情感因素如果是积极的,外语学习可得以促进;反之,外语学习则遇到障碍。英语习得者在语言、文化等知识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外来词、谐音词、意义转化词和新生词,这些统称为流行语 (Buzzwords)。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在青少年中间,特定的行业、阶层之间,或者某些较大的范围内广泛流传的公众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如:cool,e-mail,hold,wechat,Diaoyu Island,WTO,给力,草根,XX体/门/style,白富美,萌,微视等。在用于英语教学的各类教材以及课外学习资源中不乏一些反映时代、社会、文化的英语流行语,这些包含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色彩的词语对英语学习者的个人影响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对于年龄较低阶段和较高阶段的学习者,或者对于语言学习低阶段和高阶段的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流行语的摄入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产生学习焦虑感,从而影响知识摄入的质量。本文以情感过滤假说为基础,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以内和以外的英语流行语开设适当的翻译活动,这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改善外语学习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Dulay et al(1982)的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的解释强调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Krashen (1985)将其发展成为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Krashen(1982)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方可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获得语言习得能力。情感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可通过下图予以充分地阐示:
情感过滤假说的核心思想是语言输入的过滤对于进入大脑的语言输入转化为已习得的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自信心高、焦虑低时情感过滤处于最低点时,语言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内化为有效习得。然而,当学习者学习动机匮乏、过分焦虑、自信心不足时情感过滤处于较高点时,语言输入则难以进入下一步被吸收。
情感过滤假说强调语言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刘建达(1996:62)在分析中国学生的情感过滤情况时,着重指出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动机、态度、焦虑和信心四个方面。他指出了持学习者会因自身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其学习动机 (如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俗语称 “成功在于将压力转为动力”,这说明了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往往持消极态度的语言学习者不会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即便能够理解语言输入,也难以保证最终习得它们;相反,持积极态度的外语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作用很弱,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更多的语言输入。所以说,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起因,而情感因素则是语言最终习得的关键条件(孟春国2004:73)。除外,中国学生在外语教育环境下体现出的焦虑主要有能力焦虑、课堂焦虑和考试焦虑几方面,还有好多学生对外语不是不感兴趣,也不是投入程度不够,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这些情况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心理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学者们对情感过滤假说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看法也引起了诸多争议,但这一论题有助于改善整体教育环境重知轻情的局面,也带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诸多启示。近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被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目标中,它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五个框架(知识、基本智慧技能、高级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也强调了情感态度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虽有所修订,但仍亟待深入改革。
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对学生每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情况予以关注,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对青少年多些耐心、信心和宽容,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加对其成绩进步的认可度,遇到问题要循循善诱,鼓励其纠正错误,树立自信心,他们会进步飞快;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对于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式既定的成年人,他们经历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初级阶段,学习动机、自信心减弱,由于毕业、就业、出国等压力产生的焦虑感增强,更加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动力和自信心。
流行语的主要特色展现在时间、使用人群和使用情况等各方面。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求学、工作、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流行语时代性强,传播面广,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青年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于静,吴斐2004:94)。英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流行语,并从课外资源中进行补充,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重要信息,这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英语学习的教材和资料中的流行语可以是语素、词、词组或句子,表现形式涵盖语言的各个层次。而且使用率频繁的流行语具备时效性、时代性、社团性的主要特点(于静,吴斐 2004:94)。用于口语练习的流行语往往具有较粗俗、非正式的特点。
(1)时效性
流行语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的,任何流行语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流行,从流行到不流行,进而消失或进入日常词汇的过程。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例如,英语中的wrap dress一词,原指20世纪70年代黛安·冯芙丝汀宝(DVF)设计出了第一款裹身裙,当时裹身裙的流行几乎达到美国人人手一条的程度。跨越太平洋裹身裙来到中国,也一度非常流行,现在wrap dress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词汇。除外,还有很多典型的外来词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日常词汇,如KFC,coca-cola,Cinderella,American Dream,mosaic,Hamburg等。
(2)时代性
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MTV,iphone,Mac,PC就不可能在19世纪出现。而且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流行语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文化风潮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如watergate,waterloo,Holy Day等。例如Pearl Harbor一语,马上把人带回了二战时期1941年夏威夷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受到重创的场景,日本空军“神风”敢死队造成世界震惊的“珍珠港事件”,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3)社团性
英语学习中普遍接触到很多社团用语,即在一个或几个社会团体或文化范围内流行,在流行过程中其流行范围可能会变化;同一个流行语在不同的社会团体内,其交际作用可能会相差甚远。例如起源于Silicon Valley(硅谷)的一系列计算机词汇,如homepage,virus-killer,software,hardware,mouse,keyboard,hackers等开始只在IT业专门人士的圈子内流,后来流行的范围慢慢扩大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
(4)非正式性
英语口语学习和练习中有一类流行语是高频用语——俚语。英语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所以教师会提醒学生在用这些俚语是一定要考虑到所用的场合和对象,最好不要随意用。如clear the air(消除误会),cost an arm and a leg(非常昂贵),lose face(丢脸),feel blue(感到无精打采)等。
根据流行语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构造特点,应用于课堂的英语流行语的译文无论小到一个词素或大到一个句子,应遵循忠实于源语,符合目标语表达的风俗、传统、文化、习惯等原则。下面介绍一下几种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流行语翻译法(李娜2009:51):
(1)回译法
回译法主要用于汉语中的英语借来词翻译,译文可以保英语的原汁原味,更易于学习者理解。如grassroot culture(草根文化),antimissile(反导),Olympic Mascots(奥运会吉祥物)等。
(2)对应法
有些英语流行语在汉语中是可以找到语音、词汇和句法都几乎完全对应的译文。如globalwarming(全球变暖),Obama(奥巴马),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学院),People’s livelihood等。也有一些词语可以基本找到对应的译文,但不完全一致,如out ofmainstream(非主流)等。
(3)直译法
在没有对应译文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尽量保持词形一致,意义不变,避免失去文化内涵。如generation gap(代沟),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上正确)等。
(4)意译法
在未知词语流行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渊源时,直译法不失为好办法。但是对于某些事件引发的流行语而言,需要教师介绍给学生一些西方文化传统和流行词汇背后的故事,启发学生用意译法来翻译词语的含义,否则学生会遇到阻碍,学习焦虑感反而增强。如jumping the couch之所以成为流行语是因为著名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在公开场合跳上沙发,单膝跪下向他的女友求爱,之后一直流行沿用,用来表达某人“情绪失控”。除此之外,俚语翻译成中文时也不能够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不然句子翻译出来意思会很好笑。
(5)谐音法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谐音法开展流行语翻译的活动,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cool(酷),show(秀),model(模特),clone(克隆)等。但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误译予以更正,如e-mail“伊妹儿”等这种译文是极少用的,一般通用的翻译是“电子邮件”。
(6)其他翻译法
除以上主要翻译法以外,还有些流行语需要用混合法或夹注法,有些甚至不需要翻译就直接引用。如Netroots(网根族),DINK(丁克,注:双收入而不要孩子的夫妇),modernization(现代化),Marxism(马克思主义),IBM,NBA,CPI等。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翻译法来解释英语流行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以内及以外的英语流行语开占翻译活动,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举例分析,让学生讨论,训练其翻译能力,并能自然地将这些语言规律传授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目标,帮助学习者改错,提高其双向语际转换能力,也能通过让学生了解中英语言文化的异同来增加学习的兴趣,降低情感过滤水平(Duff 1989: 2)。根据Duff对翻译法的研究,我们发现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语言学习者能更清楚地知道其学习任务,任何层次的学习者都可以采用翻译法自学。除此之外,翻译法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必然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概念清晰,思维灵活。Stibbard(1998)认为翻译是缓解学习者焦虑的良好心理机制,能降低综合输入过程中由焦虑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英语流行语的翻译活动可以给予师生、生生间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缓解焦虑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两种语言学习的热情会得到提高,焦虑感会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也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情感因素为本,通过不断经验总结和反思来摸索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素质的良方。英语流行语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化解枯燥为乐趣,过滤焦虑的作用。我们应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背景下,在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复杂纷繁的情况下,逐步建立情感素质培养模式,这对外语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Duff,A.(1989).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lay,H.,Burt,M.&Krashen,S.(1982).Language Tw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Stibbard,R.(1998).The Principled Use of Oral Transl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In K.Malmkjaer(ed.).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C].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ers.
李娜(2009).英汉流行语对比研究及其互译[MA].北京语言大学。
刘建达(1996).论文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山东外语教学(4)。
孟春国(2004).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的解构与重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5)。
于静,吴斐(2004).英语流行语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5)。
2014-03-10
李迎迎(1982-)女,山东淄博人,汉族,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用学、语篇分析与应用语言学。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一般研究项目“外语教学中教师流行语翻译的情感过滤分析”成果(项目编号:XZKY1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