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视角下加快余杭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2014-06-30 10:29吴晋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

吴晋

摘 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视角,从阐述产业生态化理论着手,选择了优秀的跨国企业、国外工业区、国内产业园等三个典型案例。以此为启示,研究产业园区在企业、人、技术、资本等产业生态分布,并提出余杭特别是纺织、生物医药行业在产业生态化上的初步探索。对照产业生态化要求和余杭工业存在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健全、系统能量摄入转化效率不高、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的现状,明确整合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健全“养分”供给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推动余杭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余杭工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0-0063-06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当前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日益紧缺,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余杭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型升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梳理余杭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内外工业发展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以此推动余杭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产业生态化概述

(一)概念提出

产业生态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艾瑞斯和经济学家克尼斯着力于研究国家层面经济系统的材料物质流动,并首创性地提出了“产业新陈代谢”的概念。1972年Ayrea划时代地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1989年9月,美国通用汽车研究实验室的福罗什和加劳布劳斯在《科学美国人》发表文章,借助生态学的一般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初步提出产业生态学的思想,此后,这一思想和理论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从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产业生态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关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学,由此引发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等概念;二是关于企业间竞争行为描述的组织生态,主要是基于企业间的生存竞争与合作关系。本文主要就第二个领域开展研究,围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抓好企业、人、技术、资本、服务等产业生态的基本要素。

(二)基本定义

产业生态化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个(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产业生态化是一个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概念,其表现就是产业集群中处于上、中、下游层次的企业,因投入产出关系所形成的类似于食物链的产业生态链。我们所构建的产业生态系统不仅局限于产品上下游的供需关系,而是包括了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人才维、公共维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科技、产业、服务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形成面向特定产业的聚合效应,从而使各类要素在优化的机制下发挥最大最直接的产业促进效能。

(三)核心要素

1.生产维。在地域内聚集有众多的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专门从事产前的、产中的、产后的生产企业,横向的和纵向的配套、协作企业,龙头的和外围的企业,生产某种(些)相关特殊部件的企业等等。

2.科技维。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产业的科研、设计、实验体系。包括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由此构建而成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

3.服务维。在地域内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型企业(组织),为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和信息服务、运销服务等,包括孵化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等。

4.人才维。在地域内有适宜主导产业、各配套及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大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掌握相关业务关系网络的管理人员队伍。

5.公共维或政府维。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圈内的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包括适宜的产业政策)、法规与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人文氛围;并在必要的时候,主导某种适宜的产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相关的金融、信贷服务机构(如高科技产业生态圈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基金等等)。

二、国内外推进产业生态化的成功实践

(一)微软公司产业生态系统

2009年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7操作系统,两年后,Windows 7已售出4.5亿套,以40.17%市占率超越Windows XP的38.72%。微软的操作系统windows7被誉为全球IT产业走出经济衰退的催化剂。微软全球集客户、合作伙伴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并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发展举措:微软作为一家平台厂商,依赖开放、共赢策略,建立了一个强劲的的产业生态系统,积极地寻求与整个产业的合作,并通过增强产品的开放性和共享更多的技术信息,促进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为业界、客户和合作伙伴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在微软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扮演着自己擅长的角色、分工协作,并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微软通过生态系统价值的创造吸引更多产业合作伙伴加入平台进行业务开发,同时微软也获得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二)德国莱比锡价值工业园

莱比锡价值工业园位于施科堡,占地70万平方米,原是20世纪30年代建设的化工工业区,1998年被陶氏化工公司收购并重建为新的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是陶氏化工公司,这是一个大型的跨国公司,以生产化学品、塑料为主。园区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全部由该公司出资建设。而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也由陶氏化工公司负责。

发展举措:莱比锡价值工业园是单一企业主导型工业园的典型代表,该工业园区充分利用了陶氏化工公司高附加值塑料产业链条,园区招引的企业大多是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一半由陶氏化工公司供应,形成了以陶氏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产品链”。同时,陶氏化工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后勤机构,为园区内的所有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使得入园企业分享到原料供应、供电供热系统优化、污染物处置等多方面的利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endprint

(三)苏州纳米产业生态圈

苏州工业园区以政府主导、国资推动、市场运作、产业互动的机制,推动以纳米科技为纽带的领先技术、创新产品、高端人才、产业资本、支撑平台、创业载体等六大产业要素的聚合,广泛带动政府职能部门、传统企业、纳米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风险投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国有企业等主体间围绕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聚合效应。

发展举措:园区将“产业思维”、“市场思维”、“品牌思维”作为园区模式的指导思想。聚焦微纳制造、能源与清洁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新材料等四大领域及十几个子领域,制定三至五年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领域。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成长阶段,形成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与产业化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按照产业发展需要,苏州工业园区规划了创新研发、技术支撑、工程化、产业服务等四大类24个中心(实验室、平台),成为国内功能最完善、覆盖产业各领域(环节)的产业平台网络。

(四)给我们的启示

从上述实践中可以看到,这些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企业、人、技术、资本等产业生态的基本要素。企业是产业组织的细胞;人是产业生态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家更是产业组织的灵魂;技术变化是影响产业生态变化的最大动力;而资金则是产业生态变化的助推器和燃料箱,它们是激发产业成长的四大动力,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生态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产业成长存在的条件。在生物的生态中,我们可以从气候、水分、土壤来考虑一个地区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具备成长的条件;而在产业生态中,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出几个衡量的条件,来考察一个产业是否有成长的可能。这些条件就是:产业的上中下游层次的完整性、产业的附加价值链、企业的密集度、产业技术的完整性及商品化经验,简单地说,就是“三链一集聚”,即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以及企业集聚度。我们可以用产业生态的这几项基本内涵来评估产业生态的强弱,以及产业形成及成长的可能性。

三、余杭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家纺产业——产业链整合发展

家纺是余杭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全区家纺企业1 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家,完成工业产值109.76亿元。余杭家纺产业集聚区以2009年列入浙江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狠抓全产业链建设,通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举措:一是在巩固装饰布、窗帘布(窗纱)、沙发布以及床上用品面料制造主体地位基础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形成纱线制作、面料织造、印染、成品设计、成品生产以及纺织机械、纺织软件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二是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力度,特别是引入数码技术、ERP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部分企业已由卖产品转向卖设计,逐步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如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提供家纺软装个性化定制服务;“布老虎”在全国首倡“整体家纺”概念;真北集团联合全国30多家家纺布艺龙头企业、知名渠道商,联合投资成立余杭家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设计研发、展览展示、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总部办公、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中国品牌布艺总部基地。

(二)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领,创新驱动

目前余杭共有生物医药在产企业77家,在孵企业77家,主要涉及创新药物、生物疫苗、现代中药、新型医疗设备、生物化学和保健品等领域,集聚了贝达药业、诺华天元、民生药业等一批优秀企业。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贝达药业自主研发中国第一款靶向抗肿瘤药“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贝达药业、星月生物、易文赛3家企业被列入省政府重点企业研究院。

发展举措:一是利用全国四大科技城之一的未来科技城独特的区位、政策优势和创新环境,吸引集聚“千人计划”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和科研项目,目前,未来科技城内已落户现代医药企业(包括在孵企业)75家,有27家企业进入产业化阶段,集聚生物医药类人才189名。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浙大医学研究中心和浙医一院余杭院区已落户未来科技城;与浙大、康万达公司合作的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信息化创新药物集成转化中心两个功能互补的公共平台也已经先行启动建设。此外,未来科技城与北京大学工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共建研究院,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相关合作也在紧密对接。三是加快建设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并由园区开发公司先期建造标准化实验室和GMP车间,加快产业集聚进程。四是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重点高端研发项目的投资,全方位、立体化打造从研发实验到产业化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四、产业生态化视角下的问题剖析

余杭工业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配置结构、高度社会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缺乏产业间协同推进、综合创新、集成创新的有效机制,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产业生态化体系还未形成。

(一)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产业集群如同生态系统一样需要企业的协同配合,余杭的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初期的特点,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尚未真正形成。一是产业层次偏低。目前余杭规上工业企业涉及33个行业分类,平均每个行业规模工业产值仅为35亿元左右,行业分散、规模较小、优势不明显问题突出。传统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集聚、粗放式发展的阶段。二是产业协作配套不够。余杭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模仿吸收消化再创新,在此过程中,类似的商业模式被不断复制,某一特定环节中存在大量同类型企业,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的共生网络和代谢生态链尚未形成。三是大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不强。虽然目前余杭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强企大企,但是行业领导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处于产业链高端、生产终端产品,能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为其配套,成为产业领导者的优质整合型企业非常缺乏。四是产出效益不高。2012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 350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03.53亿元,工业用地面积6.5万亩,全区亩均产出仅为207万元,亩均利税仅为15.9万元,产出贡献度与杭州市滨江区、宁波市鄞州等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endprint

(二)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健全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更强更大更优的企业主体,还需要生活配套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平台等,为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从余杭现状分析:一是生活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将给企业留人用人、吸引优质人才带来便利,目前余杭各个园区周边满足员工和企业需要的生活、商务配套设施普遍较少,这也是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亟待加强。在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制造业各环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加工制造”主导的发展模式使余杭产业发展陷入了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尚未建立,研发设计、咨询管理、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三是公共平台建设滞后。余杭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但存在“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公共平台建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及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

(三)系统能量摄入转化效率不高

在产业生态中,优质大项目的引进、技术管理创新能有效推动系统内各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通过能量摄入、转化、传导,促进产业能级快速提升。余杭当前在项目招引、研发投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高质量项目不多。引进的项目中优质工业项目不多,尤其是引领性的大项目较为缺乏。2013年投资的319个工业项目中,总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项目82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项目只有13个,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只有4个。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2年全区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76%,远低于浙江省内的滨江、鄞州等地。企业研发投入少、企业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支撑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企业管理有待提高。企业对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等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创新不够,设计、专利、品牌、人才、渠道等高端要素发展长期滞后,大多数企业受囿于家族制管理以及传统经营模式的制约,企业管理方式没有完全摆脱 “人治”的形式,影响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素制约不断加剧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不容忽视,寻求外延扩张,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路子无法持续。一是土地资源紧张。一方面工业发展空间制约日益突出,特别是余杭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拱卫杭州,城市化进程更快,相对周边区县,土地资源制约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工业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不高,投资强度仅为250万元/亩左右,亩均产出与先进地区更是相差甚远。此外,目前还有2 900多亩批而未供、供而未动工业用地。二是能耗压力持续。2013年杭州市下达给余杭的节能“双控”目标任务是单位GDP能耗下降5.6%,能源消耗总量增长4.2%以内。但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1.1%,能源消耗总量增长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受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影响,余杭企业生产用电受到严格限制,且余杭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本来就已处较低区间(0.65吨/万元左右),下降空间很小。三是环境容量有限。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越来越有限。2010—2012年全区累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产线)66家,今年余杭又计划关停淘汰35家。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余杭外迁或投资到周边德清、安吉等地的工业企业63家。转型升级的“阵痛期”效应明显。

五、加快产业生态建设,促进余杭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整合产业链,增强产业系统协同力

围绕“纵向产业链提质、横向产业链突破”,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延伸、壮大产业链,增强产业系统协同力。一是发挥龙头项目引领集聚作用。由完成招商任务为主向着眼长远的产业培育转变,由单个项目招引为主向产业链招引转变。从本地的产业基础、园区定位出发,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集群的打造,瞄准关联地区、关联产业、关联企业,积极引进和率先布局支撑带动作用大、具有引领性的项目,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产业簇群。积极引导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强化中小企业协同配套功能。引导中小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体系,找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找到与大企业的利益切合点,主动承接产业和产品转移,与大企业结成联盟,借船出海,加快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制度、品牌、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逐步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打造细分行业的“小巨人”和“单打冠军”。鼓励企业群落内开展合作,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信息技术交流、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区域产业整体“话语权”。三是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显著、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比较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信息产业以阿里巴巴淘宝城及相关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淘产业、淘文化、淘信息,推动信息软件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着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工业企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水平,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创建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区为契机,发挥贝达药业、诺华天元、民生药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统筹未来科技城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集聚“千人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和科研项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超算中心,建造GMP车间,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家纺产业要以“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梯队化”为方向,通过技术、品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环节转变。endprint

(二)完善创新链,强化产业发展驱动力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各级研发(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申报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强化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电商换市”。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523”计划。将工业园区提升改造与创新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吸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驻,通过引进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占用资源少、附加值高的创新型经济,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积极建设园中园、专业园,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集聚度,推动产业链逐步形成。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共建创新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新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增强创新服务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积极搭建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组建园区技术联盟。加快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形成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

(三)健全“养分”供给机制,构建产业持续发展支撑力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依托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这一平台,着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央企和海外研发机构,推进高端创新型人才集聚。努力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展余杭科技需求项目与国际尖端人才、留学人才的对接合作,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余杭创新创业。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以金融创新示范区、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国资全额出资的科技担保公司运营机制,优化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和还贷周转应急资金运作模式,加强融资担保服务。扩大集合债券规模,拓宽“政银保”协作贷款产品覆盖面,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担保费率,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贷款。进一步抓好企业上市工作,鼓励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产业,继续推进民间融资管理试点,大力引进融资租赁、科技担保、金融中介等机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投资领域。三是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确保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完善工业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企业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投产,加大对闲置土地、未按规定开竣工和未达到投资强度的违约企业依法处置力度。健全工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防止闲置浪费、低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生态承载力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整合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产业生态建设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区工业企业用地绩效、生产效率、综合效益等进行逐层评价、分类排名,并实施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效益相挂钩的机制,对“两高一低”企业,加大倒逼淘汰力度,切实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促进审批提速增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前沿信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三是完善基础配套。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工业园区交通、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商业、教育、卫生、文体等功能配套,以丰富的城市功能吸引产业集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要发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物流配送等中介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推进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1,(17):20-24.

[2] 张雪梅,王春波,王晓云.基于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的兰州高新区转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6):23-25.

[3] 俞国方,娄美珍.回顾与前瞻: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17.

[4] 黄欣荣.产业生态论:意义、内容和现状[J].科学·经济·社会,2009,(2):8-9.

[5] 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自主创新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1):5-9.

Abstract: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from the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choose the be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foreign industrial zone,domestic industrial park and so on three typical cases.To enlightenment,the industrial park in enterprises,people,technology,capital and other industrial ecological distribution,and put forward the yuhang especially on ecological textile,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yuhang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energy intake,industrial suppor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system efficiency is not high,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rising of the status quo,a clear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improve the industrial chain,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nutrient supply,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hope to promote yuhang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industrial ecology;Yuha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二)完善创新链,强化产业发展驱动力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各级研发(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申报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强化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电商换市”。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523”计划。将工业园区提升改造与创新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吸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驻,通过引进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占用资源少、附加值高的创新型经济,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积极建设园中园、专业园,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集聚度,推动产业链逐步形成。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共建创新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新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增强创新服务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积极搭建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组建园区技术联盟。加快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形成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

(三)健全“养分”供给机制,构建产业持续发展支撑力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依托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这一平台,着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央企和海外研发机构,推进高端创新型人才集聚。努力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展余杭科技需求项目与国际尖端人才、留学人才的对接合作,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余杭创新创业。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以金融创新示范区、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国资全额出资的科技担保公司运营机制,优化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和还贷周转应急资金运作模式,加强融资担保服务。扩大集合债券规模,拓宽“政银保”协作贷款产品覆盖面,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担保费率,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贷款。进一步抓好企业上市工作,鼓励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产业,继续推进民间融资管理试点,大力引进融资租赁、科技担保、金融中介等机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投资领域。三是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确保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完善工业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企业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投产,加大对闲置土地、未按规定开竣工和未达到投资强度的违约企业依法处置力度。健全工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防止闲置浪费、低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生态承载力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整合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产业生态建设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区工业企业用地绩效、生产效率、综合效益等进行逐层评价、分类排名,并实施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效益相挂钩的机制,对“两高一低”企业,加大倒逼淘汰力度,切实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促进审批提速增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前沿信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三是完善基础配套。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工业园区交通、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商业、教育、卫生、文体等功能配套,以丰富的城市功能吸引产业集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要发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物流配送等中介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推进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1,(17):20-24.

[2] 张雪梅,王春波,王晓云.基于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的兰州高新区转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6):23-25.

[3] 俞国方,娄美珍.回顾与前瞻: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17.

[4] 黄欣荣.产业生态论:意义、内容和现状[J].科学·经济·社会,2009,(2):8-9.

[5] 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自主创新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1):5-9.

Abstract: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from the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choose the be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foreign industrial zone,domestic industrial park and so on three typical cases.To enlightenment,the industrial park in enterprises,people,technology,capital and other industrial ecological distribution,and put forward the yuhang especially on ecological textile,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yuhang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energy intake,industrial suppor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system efficiency is not high,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rising of the status quo,a clear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improve the industrial chain,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nutrient supply,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hope to promote yuhang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industrial ecology;Yuha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二)完善创新链,强化产业发展驱动力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各级研发(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申报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强化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电商换市”。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523”计划。将工业园区提升改造与创新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吸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驻,通过引进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占用资源少、附加值高的创新型经济,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积极建设园中园、专业园,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集聚度,推动产业链逐步形成。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共建创新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新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增强创新服务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积极搭建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组建园区技术联盟。加快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形成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

(三)健全“养分”供给机制,构建产业持续发展支撑力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依托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这一平台,着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央企和海外研发机构,推进高端创新型人才集聚。努力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展余杭科技需求项目与国际尖端人才、留学人才的对接合作,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余杭创新创业。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以金融创新示范区、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国资全额出资的科技担保公司运营机制,优化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和还贷周转应急资金运作模式,加强融资担保服务。扩大集合债券规模,拓宽“政银保”协作贷款产品覆盖面,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担保费率,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贷款。进一步抓好企业上市工作,鼓励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产业,继续推进民间融资管理试点,大力引进融资租赁、科技担保、金融中介等机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投资领域。三是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确保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完善工业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企业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投产,加大对闲置土地、未按规定开竣工和未达到投资强度的违约企业依法处置力度。健全工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防止闲置浪费、低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生态承载力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整合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产业生态建设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区工业企业用地绩效、生产效率、综合效益等进行逐层评价、分类排名,并实施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效益相挂钩的机制,对“两高一低”企业,加大倒逼淘汰力度,切实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促进审批提速增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前沿信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三是完善基础配套。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工业园区交通、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商业、教育、卫生、文体等功能配套,以丰富的城市功能吸引产业集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要发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物流配送等中介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推进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1,(17):20-24.

[2] 张雪梅,王春波,王晓云.基于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的兰州高新区转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6):23-25.

[3] 俞国方,娄美珍.回顾与前瞻: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17.

[4] 黄欣荣.产业生态论:意义、内容和现状[J].科学·经济·社会,2009,(2):8-9.

[5] 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自主创新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1):5-9.

Abstract: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from the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choose the be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foreign industrial zone,domestic industrial park and so on three typical cases.To enlightenment,the industrial park in enterprises,people,technology,capital and other industrial ecological distribution,and put forward the yuhang especially on ecological textile,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yuhang industrial ecological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energy intake,industrial suppor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system efficiency is not high,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rising of the status quo,a clear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improve the industrial chain,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nutrient supply,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hope to promote yuhang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industrial ecology;Yuha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