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特点及传承

2014-06-30 14:01马晓男武少颖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查传承对策

马晓男 武少颖

摘要 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是运河沿岸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如今高亢嘹亮的运河船工号子已经基本从运河边消失了。我们在对河北省大运河沿线船工号子传承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切实、积极、有益的对策,运河船工号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河北省大运河 船工号子 传承 调查 对策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水利系统,全长1794 公里。从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400 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除了为河北留下许多有形的物质遗产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大运河沿岸还出现了一批具有河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其中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种。然而,如今的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的生存现状如何,我们将对此进行实地调查、整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积极、有益的对策。

一 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基本概况

1 河北省大运河的基本情况介绍

河北省内的大运河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虽然历经沧桑,但河北省境内的大运河体系保存较为完好,拥有比较清晰的流经线路。在运河沿岸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和有形的文化遗产,这也为我们研究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提供了现实基础。

2 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现状

河北省运河船工号子根据发现地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沧州市沧县捷地乡的运河船工号子。沧县捷地乡地处京杭大运河上的交通要道,大运河自隋末通行以来,这个地方就出现了拉纤的船夫,运河船工号子也就随之产生。另一个是衡水市故城县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大运河流经故城县全境,全长91.5公里。当时,故城县的故城镇、郑口镇和建国镇商贾云集、商品经济极其发达,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也就应运而生了。

3 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的艺术特点

虽然沧县捷地乡的运河船工号子和故城县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的发现地点不同,但它们的艺术特点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第一,这两种运河船工号子的产生都是纤夫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步调整齐划一、节省力气而自然形成的。它们在产生初期都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运河两岸的职业纤夫渐渐消失,运河船工号子才褪去了自己的实用色彩而演化为一种艺术形式。

第二,这两种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都没有文字和谱例作为载体,而主要靠祖辈、父辈的口传心授为主,从而形成了“口语化”、“自由化”、“生活化”的特点。这两种运河号子在演唱时,旋律和歌词可以随着纤夫的心情、当天的天气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另外,根据拉纤的动作、水流的急缓不同而加入了“唉”、“嗨”、“呦”等生活化的口语,这些口语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统一拉纤的节奏,使动作整齐划一,另一方面,声震云天的号子也可以达到舒缓劳累的筋骨、发泄心中负面情绪的目的。

第三,这两种运河船工号子虽然都是纤夫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体现了“专业化”的特点。这些号子是按纤夫拉纤的动作先后而排列的,如:起锚时有“起锚号”,摇橹时有“摇橹号”,撑篙时有“撑篙号”,绞关时有“绞关号”,扬帆时有“升篷号”,降帆时有“落篷号”,拉纤时有“拉纤号”等。各个号子按先后顺序出现在拉纤过程中,各司其职,体现了其“专业化”的特点。

第四,这两种运河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相同,除了在船起锚时演唱的“起锚号”为所有纤夫齐唱外,其他的号子都是在“号头”的领导下,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演唱。

二 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 运河號子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

无论是沧县捷地乡的运河船工号子还是故城县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都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偏大的问题,例如,王振江老人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故城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唯一的传承人,今年已经80多岁了,老人的体质每况愈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运河船工号子具有“口语化”、“自由化”、“生活化”的特点,学习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而且,随着经济大潮的崛起,运河沿岸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这两种河北最具代表性的运河船工号子都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随时有失传的危险。

2 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运河号子的艺术价值降低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沧县捷地乡的运河号子,沧县政府也尝试了很多方法,他们曾经专门制作了相关的道具、服装,请健在的老纤夫、老船工走上舞台,为大家进行表演。这种把运河号子搬上专门的艺术舞台的做法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我们又不能期待运河船工号子的生命力在专门的艺术舞台上得到重生、发扬和广大,运河船工号子生长、发展的母体是大运河,没有了大运河,运河船工号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根基。这种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倾向将导致运河船工号子的艺术价值大大降低。

3 相关部门对运河号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

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等“申遗”成功后,相关部门拿到了各级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又发现想真正挽救、发扬、传承运河船工号子需要面临诸多的现实困难,于是这些运河船工号子就真成为纸上的文字而被束之高阁,久而久之,运河船工号子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上自生自灭的道路。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运河船工号子的保护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能够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4 管理上存在法律依据不足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2011年6月1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纸媒等多种渠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宣传,使老百姓了解这一法律,必要的时候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对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保护。

三 解决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现状的相关策略

1 认识大运河船工号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已经走到濒临灭绝的窘境,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保护,运河船工号子一旦失传,将是不可逆转的巨大损失。运河船工号子产生、发展的母体是大运河,没有了大运河,运河船工号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根基。因此,相关部门首先就要对现在的大运河进行修缮、保护,恢复水体功能,只有大运河的水重新变清了,沿途的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运河船工号子才会重新响彻在运河沿岸。

2 建立科学有效的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机制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物质上加大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风向标”,可以起到一种文化导向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大运河船工号子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年轻人接触它、喜爱它、传承它。尤其要重视的是学校教育,我们可以聘请大运河船工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使大运河船工号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再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资金的到位。以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大运河船工号子,除了他们觉得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较远以外,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学习大运河船工号子不能获得必要的经济收入。只有保证相关资金的到位,才有可能留住年轻的学习者,而大运河船工号子也只有在以上这种动态的、整体性的保护中才会焕发生机。

3 媒体要大力的宣传

如今是多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离开各种形式媒体的宣传,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能更好地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传播和继承。对大运河船工号子来说,更是如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把握好媒体的宣传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多方面的宣传,使普通百姓能够更多、更方便地对它进行了解。只有对大运河船工号子深入了解了,才能谈对它的喜爱、學习、传承和发展。

4 使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走上产业化道路

如今,走产业化道路是学术界公认的挽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内大运河途径的几个地区如:沧州、衡水、邯郸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像沧州的铁狮子,衡水的内画、年画,邯郸的剪纸等都是蜚声国内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利用大运河为纽带,把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打包整理,形成产业化链条,通过开发相关产品、组织品牌演出等形式就可以使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据媒体报导,中国大运河流经的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早已开发了相关的文化公园、博物馆,有的旅行社还推出了运河沿线的旅游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北大运河船工号子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定不要闭门造车,要积极与大运河沿线的兄弟省份、县市联合起来,把大运河船工号子做大做强,走联合发展之路。当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要提防某些打着“产业化”的旗号而行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和做法,保持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洁性和传承性。

结语

可以说,大运河船工号子是活着的历史,也是运河沿岸地标性的文化“活化石”。众所周之,“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科学的总结,深入系统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关于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认识到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政府和百姓能够正确认识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的紧迫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机制,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使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那么有朝一日,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一定会再次响彻在河北省的大运河边上。运河船工号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HB12YS001。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北京通州运河号子中的山东音乐渊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 吕云路、刁春元:《运河底蕴酿瑰宝,岁月沧桑砺真金——运河文化之临清时调》,《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1期。

(马晓男,衡水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武少颖,衡水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调查传承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