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村上春树在作品中描绘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其中《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绿子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绿子、初美的女性形象特征揭示日本女性性格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直子、初美是日本传统女性的代表,受传统观念约束,没有主见、依附于男人,最后被人抛弃而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第二,绿子是日本社会中有觉悟的女性代表,有主见、乐观、坚强,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第三,村上春树通过对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画意在让人们思考女性如何在自我与现世中找到平衡,指出只有独立阳光、坚强乐观的女性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关键词:村上春树 日本女性形象 直子 绿子 初美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29岁时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村上春树获奖无数,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村上春树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包括《且听风吟》中的四指女孩,《1973年的弹子球》中的双胞胎女孩208、209,《寻羊冒险记》中身兼三职的女郎等,其中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绿子的形象最为深入人心,随着《挪威的森林》的盛销不衰,这两位女主人公也被人们所熟知。
一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主线
1987年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一时间风靡世界,盛销不衰,出现了“村上现象”,出版至今已超过26年,印刷总数超过1000万册。
《挪威的森林》主要讲述在日本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动荡的时候,青年一代的生活与爱情,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向往,对爱情既憧憬又恐惧,整部小说主题鲜明,语言自然清新,人物塑造和情景刻画出神入化,充分体现了村上春树语言的独特风格。
小说中男主人公渡边高中毕业后进入了东京的一所大学,偶然与自杀朋友的女友直子重逢,同病相怜的渡边和直子越走越近,陷入爱河,但最终直子不辞而别住进了京都的疗养院。之后,渡边在大学里邂逅了绿子,一个宛如小动物的可爱女孩,因为见不到深深思念的直子,渡边开始频繁接触与直子截然不同的绿子。不久,渡边收到了来自直子的信,于是前往疗养院探望直子,但最终直子因无法走出男友自杀带来的阴影而自杀,渡边则走向了阳光开朗的绿子。
二 传统自闭的女性——直子
小说中女主人公直子在男朋友木月毫无征兆的自杀后,一直无法自拔,逐渐远离社会,将自己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中,与男主人公渡边相恋后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无法原谅自己对前男友的背叛,最后一人远离社会,躲到了“阿美寮”,直至自杀。
首先,男友自杀,导致直子逐渐自闭的性格。直子与男友木月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从三岁开始相识到后来相恋,一直不曾分开,所以当木月自杀后,一方面,直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与人交往,“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所以选择了逃避,逐渐远离自己的生活圈,直子在武藏野郊外的一个女子大学就读,其原因也符合直子的自闭性格——“我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我的高中同学没一个人报考这里”,直子不知道怎样去面对以前的朋友,更不知道怎样解释男友木月的死,因此她逃到了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希望得到安静,这也导致她逐渐与社会脱节,走向自我封闭的世界。
其次,与渡边相恋导致直子自杀。直子在与男友的朋友渡边重逢后,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很快走到了一起,但与渡边相恋却使直子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当中,一方面,她需要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渡边,另一方面,却觉得与渡边相恋是对木月的背叛与不忠,无法原谅自己,为了获得心理的平静,她第二次选择逃避,与渡边不辞而别,一人躲到了“阿美寮”,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之后,渡边收到直子的来信后到“阿美寮”探望直子,渡边越是关心疼爱直子,直子越是自责,最后直子无路可逃,只好选择自杀解脱自己,去天堂寻找自己的男友木月。
小说中直子的悲剧可以反映出日本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问题,事事依附于男性,没有人依靠的时候,就无法生存,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或者说社会以及所受的教育没有给她们能够独立自主的环境。另外,从小所接受的传统的从一而终的教育,一辈子只能爱一个男人,要与这个男人生活终老,否则就是不忠与背叛,被人唾弃,这种观念也使得直子在男友死后不能重新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渡边交往对她来说反倒成为一种煎熬,不断地折磨着自己,最终选择了自杀与男友木月相聚。
三 开朗乐观、勇往直前的女性——绿子
小说中第二女主人公绿子与直子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她的名字一樣,“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不同的性格也决定着二人不同的命运与结局。
首先,相对直子的沉默寡言,绿子性格主动而直接,她主动搭话渡边与之相识,女生能够主动搭讪男生,可以看出绿子与直子的不同,她敢于突破传统,不墨守成规,“头发短得出格,戴一付深色太阳镜,她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女孩”,绿子的穿着打扮也可以看出她是个个性十足、独立而有主见的女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敢于挑战传统,也预示着她会有与直子不同的结局。
其次,相对直子的悲观与不自信,绿子热情而阳光,充满了正能量。渡边刚与绿子相识时,绿子说“头发烫得一塌糊涂,气得我真想一死了之,可又一想,死了还不如索性来个和尚头”,绿子性格率真而乐观,心胸开阔,能将一切不好的事情转化为正能量。另外,绿子经历坎坷,但却造就了她坚强、豁达的性格,绿子母亲去世,父亲在母亲死后对她说,真不如叫你替你妈死算了,于是只身一人去了乌拉圭,即便这样绿子也没有埋怨父亲,反倒理解父亲是对母亲用情太深,绿子还说“自己是砍柴女,怎么也悲哀不起来,有时当玩笑说一说,总不往心里去”,小说最后的一个场面是“我给绿子打去电话,告诉她: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跟她说话,有满肚子话要说,有满肚子非说不可的话,整个世界上除了她别无他求,想见她想同她说话,两人一切从头开始”。绿子,一个阳光、豁达、乐观、坚强的女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她就是“挪威的森林”中透过密林照进来的一缕阳光,最终捕获了男主人公的心。
与直子的命运不同,绿子以她乐观、坚强、敢于突破世俗偏见的顽强性格活了下来,并将越来越好。作者设定的这两个完全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最后命运也完全不同,一个固步自封终将被社会淘汰,一个像顽强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 男性的附属品、传统执着的女性——初美
初美是渡边的朋友永泽的女友,书中这样描写她,“多少交谈几句以后,谁都不能不对她怀有好感,她就是这种类型的女性,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也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就是這样近乎完美的女性,在永泽去德国两年后和一个男子结了婚,又过了两年割腕自杀,走上绝路。
初美的性格与直子有几分相像,同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同样对爱情过于执着,同样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最终也是同样的结局。初美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初美对爱情过于执着,爱上了永远不会只爱一个女人的男人——永泽,永泽家境殷实,个性放荡不羁,喜欢沾花惹草,初美明知道永泽是这样一种人,没有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但仍然对他百依百顺、不离不弃,以为只要她默默的爱着永泽,总有一天永泽会被感动,因此在得知永泽要去德国时,她感到了失落与绝望,最后走上绝路。其次,初美被社会传统所束缚,没有反抗的意识。永泽并不爱初美,初美却一味的付出,忍受一般女人所不能忍受的,希望换回永泽的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男人的身上,完全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和装饰品,因此,当永泽要离开,没有依靠的时候,她就轰然倒塌了,当和别的男人结婚后,依然不能忘记永泽,无法开始新的生活,最后也和直子一样选择了死亡。
初美是小说中继绿子之后又一个执着于爱着一个男人无法自拔,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最后自杀的女性,从作者安排的这两名女性的结局可以看出,作者十分同情直子和初美,但又批判这种没有主见、依附于男性的女性,正所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阐释了作为女性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坚强、乐观的性格,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五 女性形象在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作用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刻画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除了自闭的直子、阳光的绿子、执着的初美之外,还有不完整的玲子、直子的姐姐、绿子的姐姐、渡边的女朋友以及渡边和永泽不断变换的性伙伴等,可以看出女性形象在村上春树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20世纪日本社会女性的真实状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处于二战之后的快速复苏阶段,经济经历了两次高度成长期之后迅速崛起,经济的复苏给日本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一部分女性依然封建而传统,恪守“妇道”,依附于男性,任人摆布,而另一部分女性已经开始觉醒,主张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地位,认识到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掌握。
小说中以直子、初美为代表传统女性,以绿子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反映出了当时日本社会女性的这两大阵营。
2 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她们的不同结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小说中直子和初美是固步自封的传统女性形象代表,最后都因失去所爱的人而自杀,是死的象征;绿子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代表,她乐观、坚强,不但活了下来,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是生的希望。作者通过刻画这三个女性形象和设置的不同结局,希望所有女性都应像绿子一样,不论社会对待自己多么的残酷,都应该乐观、坚强的活下去,这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日本60年代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有自己积极的追求,同时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彷徨,像直子与绿子这样的年轻人迷失在“挪威的森林”中,而绿子却走出了这片森林,找到了阳光与回家的路。
作者通过对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画,意在让人们思考女性如何在自我与现世中找到一种平衡,阐释只有独立、坚强的女性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俏岩、宿久高:《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4期。
[3] 谢志宇:《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外语研究》,2004第4期。
[4]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 俞杭燕:《试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独主题》,《文学教育》(上),2012第5期。
[6] 魏大海:《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7] 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8]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9]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 高文惠:《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冯明舒,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