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历史主义维度下解读《白鹿原》

2014-06-30 12:40张志慧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白鹿原历史性

摘要 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描述了从国内战争到建国初期六十多年里白鹿原上的人情世事与沧桑变化。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白鹿原翻云覆雨的历史,从中收获历史的厚重感。《白鹿原》以家族的颓败、恩怨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强烈追溯历史的意识,而这个历史是经过作者拣选、接拼、编撰而成的历史,具有文本性。在往事的叙说中,却又自始至终关注了历史精神,艺术把握着历史,具有历史性。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白鹿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白鹿原》 文本性 历史性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人物多,时间跨度大,作品鲜活地反映出了当时白姓与鹿姓两大家族间三代人的恩怨纷争,以及在历史的变革环境下陕西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小说《白鹿原》讲述了白鹿原经历了历史革命、军阀混战、自然灾害以及内战,这些经历对白鹿原都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白姓与鹿姓不仅要面对历史变革的冲击,还要纠缠于家族的矛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提倡人的主体性和作家的创作自由。新历史主义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能够暗示出作者对历史独到的观点,转变了以往对历史的保守理解。《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著作,作者通过描写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的变迁,向读者展示了陕西关中近五十年的历史演变,从而体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白鹿原》进行解读。

一 文本的历史性

陈忠实以《白鹿原》对大跨度的历史给予了详细的记录、强烈的反映和深刻的解读,在至今近二十年的时间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荣誉,《白鹿原》本身就向读者展示出了它的历史性。

1 《白鹿原》诞生前社会历史再现

任何文本都有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具有历史性。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不可以与作品诞生的时代相脱节,只有建立在作品本身所处背景的基础上,才可以更深层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了解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解读《白鹿原》至关重要。

在解放初期,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方面出现多次失误,另整个社会的形势相当不稳定。“反右派斗争”、“修正主义”、“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革”,这些运动完全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不仅使阶级斗争出现明显的分化,而且还中伤了许多干部和群众,人为导致了人民间的许多矛盾,而且破坏了大量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珍贵宝物,大批的知识分子也同样遭到摧残,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痛。“文革”结束之后,开始了一股反思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反思摆脱了传统上纯政治的局限,开始了多方面的文化探索,出现了“文化寻根”小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反思开始慢慢延伸到更为宽阔的领域。陈忠实经过持续的累积经验,终于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白鹿原》,这部作品诞生在这种反思潮流的环境中,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反思潮流的核心代表作。《白鹿原》的诞生可以说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写照。

2 《白鹿原》与现实历史的融合

《白鹿原》描述了从国内战争到建国初期六十多年里饱经风霜、跌宕起伏的历史以及白鹿原上的人情世事与沧桑变化。同一时代中与《白鹿原》这种时间跨度题材相近的小说出现不少,不过陈忠实通过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民族群众生活性的深思熟虑,将作品写出了新意,使《白鹿原》成为了反思文学的代表作,成为文坛中的焦点。虽然《白鹿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维度,不过却挣脱了传统的框架模式。在小说中,通过朱先生的看法,来体现国共两党的“大同小异”。作者从宽阔的视野角度展现了以往被忽略的历史事件,例如,书中提到的白灵在肃反期间被活埋,以及诸多以往都不容碰触的深藏事件和意义等终于被陈忠实所揭示,描写了因果报应、封建迷信、托梦事件等,这些在此之前的新中国小说中都凤毛麟角。《白鹿原》婉转地反思了诸多的历史事件,作者以现代的立足点来进行反思,在当时被评说为是“另类”的历史。然而,正是这种“另类”的反思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表达,同时也牵动着民族的生存问题,而这正是作者创作《白鹿原》的出发点。

小说《白鹿原》关照了整个20世纪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过渡,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人们的文化思想都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例如,传统的儒家文化被仰为至高无上的道德,但却也有着守旧迂腐的一面。如书中主人公田小娥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遭受到了种种的伤害,最终被残忍的谋杀,甚至连她的魂魄都被镇压在了塔底。不过故事中也有许多值得赞成的因素,如白嘉轩、鹿三等质朴、忠诚与坚韧的人物形象。作者巧妙的通過这种矛盾冲突,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制度的恪守与新建。

作者在新旧矛盾交织的环境下将传统文化的好与坏既真实又直观地融入到了《白鹿原》中,以全新的视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中国历史,将作家的使命与责任完成得相当出色。

二 历史的文本性

人们习惯的认为历史是以往曾经发生的事件,无视于历史只有通过文本才得以熟悉。然而,在历史成为文本的过程中,通常就会被加入一些主观的意识,导致历史的夸大或者是压制。以历史的文本性来看,《白鹿原》以虚构取代了考证,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语言。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赋予了《白鹿原》恢弘的气势和崭新的历史环境。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充满传统的历史资料,却又能够从虚构的情节中感受到清晰的历史气息,不由自主地领悟到历史精神。在小说中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读者通过历史的点滴体会到了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历史。

1 《白鹿原》中的祠堂形象

小说《白鹿原》中,祠堂出现了接近两百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小说中对祠堂给予了细致而且生动的描写,并且在祠堂中发生的故事都非常的真实、生动而且引人入胜,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威严而又凄凉的祠堂。在祠堂破落之后,主人公白嘉轩主持修复祠堂。虽然他是白鹿两姓家族的共同族长,不过依然要以长者为尊,在争得长辈的同意之后,开始翻修祠堂。作者在作品中详细叙述了翻修祠堂的过程。白嘉轩与鹿子霖商量好,只要在祠堂里敬香火的农户,根据自家的情况做出捐赠,如果是太困难无法捐赠的,也不会怪罪。充分地体现了这个村庄的“仁义”精神。这个祠堂不仅供奉祖先,而且还开设了学堂,请朱教书先生坐馆讲学,为白鹿原的人们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小说中有三次写到在祠堂内执行族规。第一次是惩罚犯了戒律的八个赌徒,其他两次是惩罚犯了乱淫之罪的田小娥与白狗蛋,还有田小娥与白孝文。由此可见,祠堂在《白鹿原》中是一个审判与执行惩罚的地方;白嘉轩在取得《乡约》之后,请了徐先生,与鹿子霖共同到祠堂商议事仪;对于修补村里的围墙防止白狼时,白嘉轩请大家到祠堂院子进行告知;白孝文结婚的时候,在祠堂举行叩拜仪式;而黑娃结婚却由于媳妇儿是个“小婊子”而不能在祠堂叩拜祖宗与长辈;鹿兆鹏因为是被迫结婚,不想到祠堂行叩拜之礼,最后被鹿子霖赶去了祠堂。陈忠实通过这几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传统文化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这座祠堂寓意了中国古代祠堂的核心作用:祭拜祖先;族长显露权威之处;强化凝聚力;办学堂;做善事之处;结婚行礼;商议大事。祠堂有着无形的凝聚力,同时也制约着后代人对儒家道德的遵守,敬重先人。

陈忠实通过《白鹿原》向读者呈现了他了解的祠堂以及他了解的传统文化和宗族文化。这些全部的因素被作者拣选、接拼、编撰成一部历史文本,这就是历史的文本性。

2 《白鹿原》中的阶级形象

陈忠实塑造了仁主白嘉轩与义仆鹿三的人物形象,并没有把阶级关系进行模糊化,无论作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多么亲密,但始终是雇佣的关系。之前的文学都将地主宣传成尖酸霸道、冷酷阴毒之人,是因为人们长期在一面倒的政治宣传中所受到的影响。凡是遇到与“地主”相关的话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恶狠的地主形象。例如,典型的四大地主形象有周扒皮、黄世仁、南霸天和刘文采,他们的形象就是人们心中“地主”的缩影。对此,陈忠实有生活体验,在作者生活过的村庄里有一个小地主,虽然到后来他的地被大家分了,不过每有节日来临,他和之前的长工都会彼此走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地主不仅需要一个勤劳的长工,而且还要彼此信任,即便地主再无知也不会不给长工吃饭,因此,陈忠实并没有因为体现出地主的坏,而遗弃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书写了一段属于地主与农民的历史。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与鹿三仁主义仆的形象为当代文学史画上了经典的一笔,也使小说本身具有了鲜明的文本性历史。

陈忠实在白嘉轩的角色上最为用心,在白嘉轩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立场以及价值观念,在批判的同时加以赞赏,在鞭策的同时又在叹惜。白嘉轩不仅是家长,也是族长;不仅是主家,也是地主。这个具有多重主子身份的角色无论什么时候都恪守着儒家思想的一个“仁”字。白嘉轩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挺直腰杆,而且看重脸面,以仁义做为人生准则。白嘉轩为黑娃出钱去学堂读书,又语重心长地劝黑娃别再和田小娥继续下去,并且说要为他担负今后娶媳妇的一切费用,由此可见,白嘉轩非常照顾长工。而当了土匪的黑娃将白嘉轩的腰杆“打折”,后来被捕,白嘉轩却以德报怨,救出了黑娃,又说明了他惊人的气量。白嘉轩与长工鹿三一起在地里干活,在生活中将鹿三看作是同辈兄长,一个桌上吃饭。庄稼成熟后灌一袋麦子、轧头一批棉花给鹿三。白嘉轩的刚直与仁义,没有一丝是霸道与刁蛮的影子。陈忠实将地主形象与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形象刻画得大相径庭,向读者展示了历史上真实存在却一直被忽略的地主形象。在《白鹿原》中也有小气到吃完饭后把碗舔得干干净净的地主黄老五,不过他也只是众多地主形象中的一面,陈忠实并没有对其给予批判,绝大数的地主形象都是和白嘉軒一样,经过自己的劳动,经过一点一滴的累积来购置田地。

三 结语

《白鹿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民族秘史,作者陈忠实有着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他以虔诚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民族的文化。通过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对《白鹿原》诞生时的历史及作者对故事的拣选、接拼、编撰之后的历史文本进行分析,以及对祠堂和地主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陈忠实通过这段沧桑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他对宗族文化与儒家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所持有的态度,并且为我们还原了地主阶级形象真实的一部分。《白鹿原》中对民族历史文学性的演绎,具有丰富的魅力与珍贵的价值,可以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来挖掘。

参考文献:

[1] 谢晴雯:《从文学到文化——论〈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 徐爱华:《一部小说的产生——〈白鹿原〉经典化历程》,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 胡佳佳:《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张力——试论〈白鹿原〉的叙述特征》,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志慧,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白鹿原历史性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论《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宗教权力关系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直面历史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