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霞
【摘 要】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意识、多元的视角、发展的眼光,让他们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的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而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历史意识,历史新课标也凸显了这一本质要求。历史意识的培养,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教学;中学生;培养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意识、多元的视角、发展的眼光,让他们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的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而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历史意识,历史新课标也凸显了这一本质要求。历史意识的培养,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新课改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值得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
历史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更是通过历史思维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最终导向是有利于时代需求的素养,这一素养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通过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世界文明貢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世界文化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各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坚决反对台独、藏独、疆独势力的自觉意识。通过对近代史的学习,了解到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社会进步抛头颅、洒热血的典型事迹,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通过这些例子的学习可以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除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之外,还应具有国际意识、创新意识、和谐意识,这些都是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意识。当然,民族意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与时俱进。
那么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一、构建有效历史课堂
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认为“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潜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有效学习。”如果我们联系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就是如何真正落实《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者达到完整的统一。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人们常说学习有三种境界,即知学、好学、乐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去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去了解历史知识,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才会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的形成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其次,营造课堂氛围。从新课改目标出发,历史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育思想必须改革。教师需具备民主意识,让民主意识渗入课堂,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样,师生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生生间形成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灵感、合作的快感,从而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并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此外,就是了解学生状况,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即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思维水平,有效地维持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
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水平,提高胜任能力,重视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读史书——强化史学素养:读群书——丰富文化底蕴:读教育理论专著——提升教育理念。读书可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读书可以改变课堂,改变人生。历史教师要广泛学习史学类书籍,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去,看到自己思维的局限。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加强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深化、完善自己的历史课堂。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要向他人学习,做研究者。研究时代精神,研究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历史教学肩负着三项基本任务,即基础知识的落实、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教育。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三者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如前面所引的那些对“南京大屠杀”全然不知的日本高中生,怎能具有检讨过去、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呢?但是,学习历史,决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正如前苏联的学生说的:“我们头一次思考到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既是往事,又是当代的现实,是政治的。我们学会了思考。”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今年上半年,上海各中学开展了一次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板报评比竞赛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嵩山中学,从初预班(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确定主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与布置版面,自己充当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意识。
三、深入开展专题调查和研究
既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调查与研究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特别是对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方面,还需大力提倡和花更大力气。开展中学生历史意识的调查,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是极有帮助的。例如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问题,日本石山久男先生对88名高中生的调查中,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信息(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从电视中获得的72人(82%),教师处获得的65人(74%),母亲处获得的57人(65%),电影中获得的56人(64%)。上海某区对初中136名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从影视中获得历史知识的人数比课堂教学要多10多个百分点。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及原有的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将带来极大好处,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从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英国同行们已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积累资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将给我们以启示,推动关于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问题的研究工作的进行。
因而,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努力培植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下一代成为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人。